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通讯员 山东巨野农商银行营里支行 田崇举 发布时间:2024-05-17
至今,我成为农商银行(原农村信用社)员工已有10余个年头,回忆过去,从一名学生到一名合格的银行人的转变,由理论到与实践的结合,由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学习到实际工作中运用的转化,真正懂得青春是什么?是青年实现理想的开始,是奉献、是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展现青年人的理想和抱负。
在参加工作的经历中,从一开始柜员到客户经理的岗位实践,一天8个小时,到农村走访时甚至超过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都是公式化的流程,让人感到了枯燥乏味。可一次老农信人的“大挎包”精神演讲把我的思想扭转了90度。
老农信人老李的演讲,让我了解到农商银行前身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了解到老农信老李当年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住在村里办公,为农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的场景,了解到如今农村繁荣离不开农商银行的支持。
老李的经历告诉我,农商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制,一些农户家里分了责任田,但缺少购买化肥、种子的资金。有一户孩子多,责任田分得多,但缺少生产资金的农民老张,晚上来到在村里设立的乡镇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驻村的办公室,找到老农信老李,说明了情况。经过了解,老张年近50岁,诚实肯干,是位农业生产的好把手,为他办理了贷款500元,买了化肥、种子,当年实现小麦大丰收,亩产700多斤,还清贷款,又存款1000元,从没有收入过这么多钱的老张激动心情无法言表。几年后,老李的孩子有两个考上了大学,还在老张的帮助下办理了助学贷款。一桩桩、一件件,像支持老张的事例已很普通,在老李所负责的辖区内,又有哪位农民没有不被农商银行支持过,老农信老李也就成为村民最亲、最受欢迎的人。
从那次“大挎包”精神报告会,让我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我的青春我做主,要立足农村,服务农民,与农村群众的接触多了,每天都在农村调查、了解群众金融服务需求,成为农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的“及时雨”。
那是我成为农商银行员工的第三年,成为客户经理的第一年,不到30岁的我和同事到农村挨户走访、了解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听说村里的村民李军流转耕地,由于缺少资金正发愁,我和同事便来到村民李军家里,李军坐在那里抱着头,李军的爱人一旁不停地嘟囔:“说不让你迈这么大步,不听,家底薄,还是打工挣钱稳妥,不用投资……”
原来李军不甘外出务工,便回家流转了30多亩耕地,可本身家底不厚实,刚结婚不久的李军购买化肥、种子的资金出现困难,正愁没法解决问题时,我和同事出现在他的面前,了解李军的想法和发展思路,为其办理了5000元贷款,这个及时的起步资金,帮助李军当年收益上万元。
尝到流转耕地增加收入甜头的李军,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几年的时间增加流转耕地面积增加到200亩,贷款也由一开始的5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万元,建成了农业生产服务队,购买了两台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在收割自己粮食作物的同时,也为农户提供有偿服务,降低了自己种地成本,增加了服务收入。
虽然,由于岗位交流工作调动,近几年不再负责李军所在村庄的片区。但李军经常与我保持着电话联系,讨论农业生产情况、是否增加投资规模等,询问我的建议,他也把我当做了知心人。
十年间,像李军这样和我如此亲近的客户已数不过来。真诚的服务,也换来了客户真情的回报,每每丰收后,客户第一时间把贷款结清,把剩余的钱存进农商银行,按照客户的话说,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用存款表达真情吧!有好多客户拒绝了其他银行优厚的回报承诺,还是愿意让我帮助办理存贷款业务,让我真正感受到,“真情”一定会换来“真情”。
我是农商银行的一名客户经理,为“三农”服务是我的责任。虽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工作,在田间地头、商户店铺、村里的大街小巷留下足迹,用脚步丈量农村这片土地。服务于农民群众,就能换来农民的真情相待,这就是我的所想、所思。
网站编辑 - 邢安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