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普惠>

塑造“五良”优势 打造农业大托管亮点工程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淮南监管分局 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科副科长 杨亦楠;保险机构监管科副科长 黄曼君 发布时间:2024-03-27

“全国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淮南监管分局(以下简称“淮南监管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围绕解决“谁来种地”“种什么地”“怎么种地”三个问题,以提升“良法、良地、良技、良种、良工”五项重点优势为发展目标,指导全市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农业大托管模式落地生效,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明确以解决三个问题为主线的金融支持思路

针对淮南市人口外流、农村青壮年人群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的现状,通过金融支持农业“大户”发展,促进农业保险改革,充分保障涉农主体收入,调动农业主体积极性,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针对部分农村土地“零碎”、农业生产“低效”的现状,通过金融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从“小田”到“大田”再到“高标准农田”的三层蜕变,提升农田质效,解决“种什么地”问题。

针对农业科技装备发展不足、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不充分的现状,通过金融支持智慧农业发展,借助“金融+”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突破,解决“怎么种地”问题。

形成以提升五项重点优势为特色的金融支持成效

以提升“良法、良地、良技、良种、良工”五项重点优势为发展目标,指导全市银行保险机构全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

支持“良法”落地。淮南监管分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大力支持土地大托管制度创新。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用活土地经营权。在全市凤台县和寿县两大产粮大县开展试点,金融支持将“零碎化”土地经过两层“委托”后整体交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种植管理,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务工后的土地撂荒问题,目前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已覆盖635个村、夏秋两季183万亩耕地。针对全市11393户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专题活动,组织机构成立服务专班,以县区农商银行为主办行、其他银行机构自由对接的双驱动模式,主动对接融资需求,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便利度。

支持“良地”改造。淮南监管分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积极服务对接土地平整、新增灌溉与排水设施、修建田间道路等工程项目,金融支持旱改水30.83万亩,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11.88万亩,补充耕地实施面积7.1万亩,增减挂钩实施面积8.89万亩,助力推动低效农业生产向“集约化”“高效化”转变。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寿县支行向寿县寿州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发放“两强一增”农业大托管项目贷款7564万元,支持寿县小甸、寿春镇2个乡镇13个村集体3万亩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通过规模化平整流转土地和耕地水源改造等项目促进农田提质增效,将年收一季作物的土地开发成年收两季,亩均产值提高500~800元。对于新增的第二季收益,按照5:3:1:1的比例在农业开发公司、种植管理员、村集体和农户间开展二次分红,将农业发展红利传送给广大农民群体。

支持“良技”扩面。淮南监管分局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金融”组合试点,大力支持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为农业发展插上双翼。一是支持智能化归集农业基础信息。指导辖内建设银行与政府合作开发“农业生产大托管信息网络平台”,被安徽省遴选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通过上线“皖事通”App和微信小程序实现贷款申请、保险理赔、土地确权和托管信息查询等“一站式”线上服务,依靠卫星遥感、北斗定位技术将地块上图入库、定期监测,实现产量预测、受灾定损、土地撂荒实时上报统计等“一张图”管理。二是支持建设智能化农业示范园。指导辖内农业发展银行为安徽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项目提供5.2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其建成26万平方米高端玻璃温室,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玻璃温室集群。同时,通过“园区+基地”“园区+观光”的辐射带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地区乡村产业,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500多个工作岗位。

支持“良种”培育。沿淝糯米是淮南特色农产品,同时拥有淮南地理和绿色食品两大标志,并成功入选全国名优新农产品目录,曾荣获淮南首届大米比赛金奖,是近年来淮南本地精心培育出来的优秀粮食品种。淮南监管分局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合作共商,协力支持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开展稻、麦种植和大米及麦种繁育产业。充分发挥银行保险两个体系协同优势,增强“融资+保险”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通过农业保险保单增信功能,指导辖内工商银行与国元农险合作向该合作社提供信用贷款170万元,全力支持“良种”培育。

支持“良工”保障。淮南监管分局指导辖内保险机构强化托底保障。一是确保主粮作物保障充足,督导相关财险公司积极推动落实全市3个种粮大县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完全成本保险已覆盖全市主粮作物564.22万亩,提供风险保障金额52.5亿元,全省首单水稻种植收益保险在淮落地。将种植业保障由最初的“保物化”发展至“保成本”,较农业基本险提高风险保障22.8亿元。同时,提高非产粮大县基础保障水平,拓展保险产品组合,创新开发政策性+商业性补充保险叠加模式,通过增加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将小麦和水稻每亩保障额度分别提高350 元和400元。

二是将保险保障由“保生产”向“保全产业链”延伸,围绕农作物生长、农机具使用、用人用工等农业生产全流程,在政策性粮食作物保险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农业保险+信贷、期货、林长制、绿色农业”拓展农业雇主责任险、农业机具险、农产品质量保险等产品,创新开发大托管“一揽子”综合保险,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收入保障。“农业保险+信贷”通过保单质押、保单增信等方式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放信用贷款4308万元。“农业保险+期货”为大豆、生猪、鸡蛋等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22亿元,已赔付292 万元。“农业保险+林长制”古树名木施救费用保险、林业碳汇价值保险落地。“农业保险+绿色农业”农产品溯源产地保证保险、商业性优质农产品品质保证保险分别为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风险保障400万元。

三是推动特色农险加快创新,新增包括行蓄洪区农房保险和蓄滞洪区农业补充保险、甲鱼、瓜蒌等经济作物纯商业性保险等12个特色产品,特色农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0%,特色农险保费占比较2022年初上升3.13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85.16亿元,同比增长19.2%,累计为27.16万户次农户赔付2.76亿元。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24年第5期

网站编辑 - 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