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大农金>

多方合力,共谱普惠金融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记者 胡杨 发布时间:2024-01-31

普惠金融是党的金融事业的初心所在。近百年前,党中央在地处赣闽边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以下简称“中央苏区”)通过普遍发展信用合作社组织,开展低利借贷,促进商品流通,便利民生。在这片传承红色基因的沃土上,普惠金融的理念与实践从未停歇,延续至今。

1月12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江西赣州召开。来自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嘉宾以及普惠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红色赣州,共同就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展开研讨,从金融视角续写服务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红色传奇。

会上还发布了《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银行保险报》指导、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主编,聚焦乡村振兴、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县域普惠金融服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给出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向建议。

红色热土孕育普惠金融改革硕果

赣州是新中国红色金融事业的发祥地。自江西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立以来,一批普惠金融改革成果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形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有力推动了江西全省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据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忠华介绍,江西普惠金融的发展归纳起来有几个特点:一是大型商业银行全部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中小银行均已经明确普惠金融专营部门,银行基础网点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基础金融服务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二是注重产品创新,提升普惠金融的精准度;三是注重增信风险,提升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四是注重科技赋能,提升普惠金融的便利化;五是注重信用建设,推动普惠金融更可持续。

数据显示,2023年1月—11月,江西全省普惠型贷款利率4.9%,较年初下降了33个基点;融资担保放大倍数7.7倍;平均担保费率已经连续45个月保持在1%以下。

在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带动下,赣州金融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普惠金融体系逐步健全,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为纵深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刚刚过去的2023年,赣州10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有7个居省内第一方阵。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存贷比连续3年超100%,实现保费收入134亿元,全市现有金融机构189家。”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骅介绍,赣州在全省首创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同时推动县域普惠金融工作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金融活水。此外,普惠金融平台的打造以及赣州普惠金融目录的编制,也让赣州县域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普惠金融创新力度持续加强。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地赣州南康区正是金融服务经济民生的一个缩影。“南康区的发展得益于金融的有力支撑。”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南康区委书记何善锦表示,目前,南康区拥有金融机构52家,是业态最全的县市之一,其中家居行业金融贷款余额达到160亿元。南康打造的普惠金融服务中心2.0升级版开放线上平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金改区”力量

除江西赣州、吉安外,河南兰考、浙江宁波也是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金融超市”是普惠金融“吉安方案”的一大亮点,依托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吉安将金融改革领域向基层延伸。江西省吉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泽群表示,吉安目前已经在全省率先实现“金融超市”县域全覆盖,这些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具备政策宣传、信贷对接、融资增信、信用服务、信用服务等功能。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左守亭介绍了普惠金融的河南实践。他表示,自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兰考陆续构建了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了县乡村三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创建了信贷与信用相长的农村信用体系,建立了新型风险防控体系,最终取得了“农户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率100%,普惠授信完成基础授信15万户,发放普惠授信贷款4万多笔、金额19亿元,普惠授信不良率0.02%”的成绩。

宁波的普惠金融改革则强调形成生态效应。“这个生态不能局限于金融,也需要产业部门参与;而金融又不能局限于银行,银行、证券、保险要形成联动。”浙江省宁波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宇杰介绍,在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的联动下,宁波进一步突破了传统普惠金融范畴和金融业态边界,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全系统参与的“大金融”理念,为政府治理、政务服务、决策治理、民生保障、融资服务、支付结算、企业经营、风险防控等方面带来了重要变革。

多方合力构建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

10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逐步确立是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大中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专营机制;地方法人银行利用人缘、地缘优势着力服务当地小微、“三农”客户;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低收入群体人身保险等保险业务……得益于金融业的齐心协力,我国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满意度逐步提高。会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也分享了对于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乡村振兴金融部资深副经理林琳从“三农”金融的“小切口”出发,分析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她认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堵点在于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对称、信心不对称,痛点在于农业农村弱质性,难点则在于传统金融服务的抵押文化主导与乡村振兴有效抵押介质的缺失之间存在冲突。考虑到上述现实情况,建行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采用“跳出金融看金融、跳出风险看风险、跳出乡村看乡村、跳出服务看服务”的方法,选择通过科技化、社会化、综合化、生态化的“四化”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普惠金融力量。

江西省联社党委书记、提名理事长人选王东升把具有农商特色的普惠金融模式概括为五点:一是将普惠金融的价值理念与党的宗旨高度契合;二是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回归主责主业,坚持做小做散,守牢主线;三是坚定县域法人的主体地位,千变万变,支农支小的主责主业不变,千改万改,县域法人的主体地位不改;四是用好灵活机动的体制法宝;五是落实科技兴行的战略部署,强化数字赋能。

作为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制度和手段之一,农险是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围绕农险创新发展,中华联合财险党委委员、副总裁邱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在产品创新方面,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产品,包括保险+期货在内的创新型险种,让风险的保障网越织越密,并向二三产业延伸。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将技术引入农险中,基于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业灾情、气象变化、市场行情变化等提供风险管理的信息服务。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应开展风险减量,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加快农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变革和转型。

台州银行是业内率先将普惠金融锚定为自身发展“主战场”并取得亮眼成绩的机构之一。台州银行董事长黄军民说:“小银行更要顺应时代,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近年来,台州银行正在构建行业化、村居化、平台化、生态化的银行,打造行业专家银行、乡村振兴特色银行、平台赋能银行、更懂客户需求银行,持续探索商业可持续、模式可复制、路径可升级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

金融机构做好普惠金融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强,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之一。赣州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邹林丛表示,近年来,在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从国有大行到城商行、农商行,纷纷加大普惠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这在激活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中小银行必须进一步深耕下沉市场和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就赣州银行而言,未来,赣州银行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加注重线上与线下结合、普惠与绿色结合、小微与“三农”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人防与机控结合的“五个结合”,着力解决好普惠金融业务风险与效益的平衡问题,继续沿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高屋建瓴谱写普惠金融发展新篇章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继续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就农村普惠金融而言,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认为,应从数字化和社会价值两个方向寻找突破口。首先要充分发挥数字生产要素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数据的治理制度,解决当前在数据应用上出现的数据孤岛、数据不能分享、数据可得性差、数据质量低等问题。另外,要充分发挥乡村金融的社会和生态价值,通过对相关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制定特别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激励这一类机构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强调,普惠金融的核心是“客户”,“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以人为中心”。当人成为中心时,在包括社保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作用下,人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普惠金融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适应这样的变化。

以平安银行为例,围绕“以人为中心”,平安银行选择挖掘数据价值来不断打磨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平安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联席总裁马敬春介绍,通过整合大量的内外部数据,平安银行得以服务庞大的客群,并依托平安集团的数据化能力真正构建线上线下结合、人机结合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

本次研讨会还设置圆桌对话环节。江西农担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曹忠明,江西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李瑾,江西赣州银座村镇银行董事长陈斌,大家健投副总经理张泽旭,瑞士再保险中国区公共利益风险业务部副总裁文科围绕“如何在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升数字技术对普惠金融业务的赋能价值”等问题展开讨论。对话由京东集团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朱太辉主持。


网站编辑 - 孙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