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监管>

健全损失数据收集 加强操作风险控制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资本监管研究课题组 发布时间:2024-01-03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办法》)对操作风险计量规则进行全面修订,进一步提升了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并在计量要求中融入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有助于引导银行持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操作风险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管理重要性日益凸显

操作风险是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基础性风险之一,广泛存在于银行的各个业务领域,内外部欺诈、产品设计缺陷、交易纠纷或自然灾害等事件所导致的损失,都属于操作风险损失。随着金融全球化和复杂金融工具的普及,操作风险造成的直接损失和声誉损失事件时有发生,多种风险之间的交叉影响逐渐显现,推动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全球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愈发重视,国际资本监管框架将操作风险列为第一支柱下三大风险之一,要求银行针对操作风险计提资本,提出基础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等三种计量方法。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大型银行因不当交易引发的损失及监管罚款数额巨大,持有的资本不能有效覆盖操作风险损失,同时不同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结果不可比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对此,巴塞尔协议III对操作风险计量方法进行了大幅调整,废除了高级计量方法,仅保留新标准法,引入更具风险敏感性的风险驱动因子,更好地反映银行实际业务情况,同时将操作风险历史损失纳入计量,使资本计量与管理水平相挂钩,显著增强资本监管对操作风险的约束力。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治理架构、制度流程、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等各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统计、损失数据积累以及集团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资本办法》参照国际标准,统一了操作风险计量方法,更加注重简单性、可比性和风险敏感性之间的平衡,有助于推动银行优化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并获得资本监管的正向激励。

操作风险计量规则修订主要内容

2022年末,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合计12.1万亿元,占总风险加权资产的6%~7%,远低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占比,但操作风险涉及的业务面广,且与工作人员行为和银行内控水平密切相关,建立稳定计量模型的难度较大。测算显示,操作风险资本缺口与银行规模正相关,规模越大的银行,相应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越高。因此,《资本办法》操作风险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在保证简单、可比的前提下,将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程度最高的规模指标作为驱动因子,再根据历史损失情况进行系数校准,确保资本计提能够覆盖相关风险。

优化银行规模指标的统计方式。在原计量方法下,以“净收入”为基础计算相关指标,特定情况下会出现损失增加但资本要求降低的情况,导致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计提不足。新方法下,通过定义“业务指标”来体现商业银行整体业务规模所蕴含的操作风险。该指标由利息、租赁和股利部分、服务部分和金融部分相加获得,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损益表,但不同于原计量方法,新方法不再采用净额计算方式,而是采用绝对值、最大值,避免出现损失增加但资本要求降低的情况。

采用累进制边际资本系数。边际资本系数决定了银行资本要求对规模指标的敏感程度。原计量方法下这一系数为根据业务条线确定的固定值,而《资本办法》下边际资本系数由业务指标的大小决定,适用累进制系数,类似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式。规模越大的银行,加权平均系数越高,所要求的操作风险资本相对越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原计量方法下根据业务条线适用固定系数的做法,新方法通过业务规模的差异确定系数,有助于更加真实地反映不同规模银行的操作风险资本占用。

引入内部损失乘数,严格规定损失数据的管理和使用。《资本办法》引入了“内部损失乘数”,由一个对数公式计算得出,大小取决于银行过去十年实际发生的操作风险损失占业务指标部分的比例,凸显了银行正确统计操作风险损失金额的重要性。《资本办法》还规定了严格的损失数据识别、收集和处理要求,确保内部损失乘数的计量结果公允可靠。同时,银行经监管验收通过后,方可采用自行计算的内部损失乘数,并在验收通过的前三年适用底线要求。未经验收通过,内部损失乘数统一设置为1。

中小银行沿用简单方法。中小银行通常业务复杂程度较低,对标国际标准对损益表进行拆分的必要性不大,且规模有限,计量结果对累进制边际资本系数的敏感度不高。同时,这类银行在损失数据的收集管理和系统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资本办法》允许中小银行沿用相对简单的基本指标法,既能有效计量这类银行操作风险的资本占用,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合规成本。

进一步提高操作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在内部控制、合规经营等方面不断加力,提高操作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以及信息技术快速迭代,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相应提高。考虑到操作风险的管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积累多年期高质量数据进行计量,《资本办法》的有效实施要求银行切实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处理流程,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提升风险计量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完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和处理流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损失数据收集提出了基础性要求,对损失事件类型和定义进行了规定,商业银行据此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具备一定的实施基础。《资本办法》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识别、记录、分类和数据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损失数据须与损失事件目录建立对应关系,明确损失、回收的定义和数据管理要求等。银行应尽快建立或完善损失数据管理流程,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力争达到自行计算内部损失乘数的相关要求,提升资本计量的精细化程度。商业银行普遍已对历史损失数据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及优化,未来银行应持续强化日常管理,扎实推进数据质量建设。

加快完善专业化信息系统。《资本办法》下操作风险的计量更加精细化,对损失事件的识别、跟踪和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准确统计业务指标,确保损失数据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的前提,是实现操作风险有效管理的基础保障,也是充分实现精细化资本管理的关键。银行应以此次改革为契机,重点关注并解决信息记录不完善、录入事件不及时等系统支持问题。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信息管理体系,优化配套的信息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数据采集水平,提升不同信息系统间数据的整合能力和自动化程度,提升银行应对复杂性、隐蔽性操作风险事件的能力,为业务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支持。

进一步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的良好管理,是银行实现稳健运营的基础。2021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修订后的《操作风险稳健管理原则》,我国也于2023年7月就《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持续加强操作风险的制度建设,推动银行提升管理水平。银行须建立与资产规模、业务模式、复杂程度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关注操作风险与其他类型风险的交叉影响,完善内外部审计安排,严控高损失事件发生,避免对未来资本计提形成负向压力。同时,加强损失数据的分析应用,打通业务条线,定位内部控制薄弱点,针对性健全重点领域风险控制手段。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23年第22期

网站编辑 - 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