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监管>

提升监管水平 防范AI金融欺诈风险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王徐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 发布时间:2023-08-18

近年来,AI技术发展迅速,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滋生出很多安全隐患。“10分钟被骗430万元”等关于AI金融欺诈的报道屡见不鲜。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金融欺诈的危害或将不断加大,亟待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作前瞻性思考,督促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健全防范AI金融欺诈机制,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金融消费者对AI金融欺诈的反诈防骗能力。

AI金融欺诈主要包括声音合成、AI换脸、AI筛选受骗人群等方式。声音合成,即通过骚扰电话录音等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骗过对方;AI换脸,即通过网络等公开渠道获取目标人员的照片等信息,通过AI技术合成目标人员面部,再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进行欺诈;AI筛选受骗人群,即利用AI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对人群进行筛选,在短时间内便可生产出定制化的诈骗脚本,从而实施精准诈骗。例如,实施金融诈骗时,诈骗分子可以运用AI技术筛选出经常搜索投资理财信息的人群。

防范打击AI金融欺诈存在的困难

AI技术应用法律规制有待细化。国家网信办联合七部门制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3年8月15日施行,对数据合规性、生成内容合法性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例如,《办法》规定,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他人身心健康,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但是《办法》对上述禁止性规定没有明确列举,尚需通过实践对标准进行细化。

AI金融服务给监管部门带来新挑战。AI金融服务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数据、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可能导致传统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与技术风险交叉叠加,大大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当前,监管机构还需进一步加强对AI金融服务技术和业务模式的了解,提升数字化监管的能力和水平,适时调整现有监管政策,规范对AI金融服务的规定。

消费者对AI金融欺诈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大多数金融消费者对AI金融欺诈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模式,意识不到AI金融欺诈的形式多样性和高度仿真性。面对AI金融欺诈犯罪时,一旦对方同意语音或者视频,金融消费者就容易放松警惕,通常无法发现语音或者视频存在的异常。有的金融消费者对人脸、指纹、声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随意在社交平台发布个人动态信息,也给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深化金融机构防范AI欺诈机制建设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AI金融欺诈首先需要锁定目标对象,信息保护环节出现漏洞,是发生AI金融欺诈的源头。个人金融信息在金融业务的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和销毁的数据生命周期过程中都有可能被泄露。《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等工作机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信息获取使用和传输、第三方合作要求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深刻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和信息泄露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严格落实《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肩负起防范AI金融欺诈的相应责任。

加强银行账户管理。银行机构应当适时总结AI金融欺诈涉案账户的风险特征,利用大数据分析归纳,建立可疑账户识别标准,并对可疑账户实施暂停非柜面管控。加强存量“僵尸”账户排查,及时筛查可能存在账户买卖、租借等用于AI欺诈的账户,通过完善个人信息、注销账户等方式减少欺诈发生的风险。优化账户服务,落实分级分类管理,重点加强对老人、学生、无职业者等群体及涉案人数较多的乡镇人群账户的风险管控。

提高反AI金融欺诈能力。一是技术方面。由于存在分析片面、识别和防范能力弱、数据化应用缺失等原因,传统的反欺诈规则体系已经难以应对AI欺诈。新形势下,金融机构反欺诈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做到“以AI制AI”,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科技手段,不断提高风险监测、生物识别能力。二是场景方面。应当尽可能地对可能出现的AI金融欺诈情形进行细分,针对性地设计反欺诈体系。不同场景下客户特征和欺诈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细分后再设计相应的反欺诈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反欺诈的效率和准确性。三是外联方面。应当加强与公安部门、科技企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扩容反金融欺诈数据库,最大限度发挥各相关单位的合力优势。

提高金融消费者防范AI金融欺诈的意识和能力

聚焦怎么防。通过线上线下宣传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全面性、常态化普及推广防范AI金融欺诈知识,重点是防范技巧。一是切勿轻信他人,身份信息多重核验。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微信、电话和短信。面对转账、汇款要求,务必要谨慎,转账汇款前一定要通过电话、见面等多种沟通渠道核验对方身份,未经核实不要轻易转账汇款。二是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要轻易提供人脸、指纹、声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在网络平台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视频等。三是保留证据及时报案。例如,遭遇疑似诈骗情形,及时以录音、录屏等方式保留证据;如果不慎被骗,发生资金损失,注意保留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等证据,及时报警。

聚焦典型案例。加强AI金融欺诈典型案例宣传,真实案件对消费者最有说服力。对于近期发生的AI金融欺诈案例,总结其手段、特点和目标人群,以短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呈现AI金融欺诈场景,确保内容通俗易懂,易于观者接受。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打造AI金融欺诈实际体验场所,通过让消费者实际体验声音、面部合成等AI金融欺诈场景,帮助消费者提高风险认知能力,增加警惕性。

聚焦重点人群。聚焦“一老一少”等重点人群开展防范AI金融欺诈教育宣传。针对老年人对金融科技认识不足、对新花样的金融诈骗认识不深、容易受不法分子“小恩小惠”诱惑等特点,重点提示老年金融消费者对可疑线上金融交易通过线下方式进行,这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欺诈的发生。针对年轻人思维活络、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在金融知识进校园等活动时,重点提示年轻金融消费者谨慎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定期更新安全软件、定期更改金融交易密码等实用方法,同时鼓励其学习金融知识、培育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尽早树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网站编辑 - 古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