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普惠> 乡村振兴>

不打烊的“拉面之乡”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本社记者 艾丽达娜 发布时间:2023-07-26

“一二细、一韭叶,辣子多些,香菜和葱花都要……”清晨,拉面香弥散在空气中,唤醒了沉睡的城市。青海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拉面开始的。

从“一口锅、两口子、三张桌子”起步,到如今遍及全国337个城市,创办35000家拉面店,盈收超200亿元,一碗面不仅“拉”出了一条致富产业链,也让化隆这一西北小城在这股热潮中走进大众视野。如何把拉面这篇文章继续做精做细,金融之力不可或缺。

一碗拉面让化隆人换了一种活法

正值饭点,记者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公义村的伊兴夏味拉面店,老板谭海买正一边张罗着顾客进店,一边紧盯后堂出菜。除了经营这家拉面店,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公义村支部书记。

谭海买所在的公义村曾经是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深度贫困村,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五不出村”:不出木匠、不出铁匠、不出老板、不出文人、不出官员。全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拉面产业和劳务输出。二十年前,为了追寻自己的“拉面梦”,谭海买孤身一人坐上了开往广州的火车,先是到乡亲经营的拉面馆里做跑堂,后面学了技术当了面匠。

几年后,生活宽裕了些,但手头的资金还是无法独立盘下一个店面。“当时,大家手里都没有本钱,我们每个人从农商银行贷款7000元左右,7、8个人合伙开一家拉面店来轮流经营。”谭海买回忆称,2005年,等手里有些积蓄后,每个人又从农商银行贷款2万元,3、4个人合伙开一家拉面店来轮流经营,等到再后来,大家手里也都有点存款了,就分开各自开店经营了。

时间很快来到2016年,化隆县制定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进一步加大拉面扶贫力度,同时鼓励在外创业的能人返乡发展。谭海买听闻,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

返乡后,谭海买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开始通过“邻帮邻、亲帮亲”的方式带动父老乡亲们发展拉面经济。他在群科镇开了一家拉面馆,安排村里的贫困户到馆里当学徒,教他们拉面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店里的学徒开始越来越多。

“店里的学徒手头有了些资金后,都想独立开自己的拉面馆,但又苦于资金不够。”谭海买说,公义村先后有两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到化隆农商银行办理拉面产业贷款,他也领着在店里做了四年学徒的谭乙友去化隆农商银行申请“拉面贷”,很快便获得了10万元的信用贷款,凑够了开办拉面馆的“第一桶金”。

记者了解到,公义村全村325户人家,有118户、452人开了拉面馆,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很多人在北京、广州等地开了自己的拉面馆,当上了小老板。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轿车村”“老板村”,依托拉面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抻”出劲道拉面的金融之力

走在街上,街道两旁的拉面店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闹市深处坐落着化隆农商银行拉面产业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化隆的拉面人到这里可以享受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拉面产业是化隆县的支柱产业,作为化隆人民自己的银行,做好金融支持县域拉面经济产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化隆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化隆农商银行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谈重杰在采访中提到。多年来,化隆农商银行积极帮助拉面客户爬坡过坎、渡过难关,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拉面产业,激活拉面经济“细胞”,提升拉面产业活力。组建精英团队前往奔赴拉面人较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厦门等21个城市开展上门“送贷”服务,同步实地了解客户在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需求,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从拉面产业实际、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最接拉面“地气”的3个服务方案和3个管理办法,通过制度流程再造、优化信贷资料、简化审批流程、推行线上申贷等措施,切实提高办贷效率,减轻客户复杂繁琐的办贷操作流程,打造全省首家拉面产业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切实形成拉面产业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化隆农商银行金融服务拉面产业的品牌化、特色化。

具体来看,针对拉面人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化隆农商银行提出以在行内结算的日均营业额为依据,划分信用等级,在授信额度、利率优惠和贷款期限等方面采取差异化战略。在贷款发放流程方面,20万元以内的贷款可以实现线上发放,且可以循环使用,降低了拉面人的融资门槛,提高了办贷效率。截至2023年2月末,化隆农商银行“拉面经济”贷款5374笔,金额56869.75万,占贷款总额的27.28%。2023年新投放“拉面经济”贷款798笔,8555万元。

“随着数据获取量和便捷度逐步提升,未来理想状态下通过一袋面粉的消耗时间,我们就可以推算出一家拉面店所需的贷款额度。”化隆农商银行副行长韩辉告诉记者。

除了拉面产业自身,拉面也是一碗“共同富裕面”。拉面产业涉及多个行业,成功串联起了面粉、牛羊肉、调料等食材的配送销售。记者了解到,每年拉面需要的牛羊肉近30万吨,对于青海畜牧产品的销路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外地经营的拉面人也正在积极探索“三店合一”样本店,即拉面店、青海特产展示店、大美青海宣传店,打通一二三产供应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对于拉面产业链的最新发展,化隆农商银行嗅觉敏锐,抓紧以拉面产业为中心,将铺面租赁、面粉、牛羊肉、调料、碗具购买等上下游业务全部纳入金融服务范围,切实打造拉面产业链“一条龙”金融服务。

此外,拉面产业的数字化也已提上日程。在化隆县品牌局“智慧拉面”大数据平台上,各项指标一览无余,每家拉面店的营收都可以在孵化基地大型电子显示屏中实时滚动显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点击屏幕即可同系统备案的化隆拉面店数据连线。链入政府大数据平台,为化隆农商银行创新升级信贷产品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准服务在外化隆拉面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穿梭在拉面企业和当地有关部门之间,为拉面人办理证照、协调关系、办理贷款、联系子女上学,督促他们守法经营,帮助他们充分享受各类帮扶政策,指导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被亲切地称为拉面人的“娘家人”。

原来,为了服务好在外化隆拉面人,化隆县委、县政府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设立了46家驻外办事处,选调在职干部担任办事处主任,拉面人哪里需要,他们就去到哪里办公。同时,化隆县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8个流动党支部,履行流出地党组织管理责任,充分发挥拉面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打通金融服务拉面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化隆农商银行加强与县驻外办的联动,迅速选派业务精英同县驻外办工作人员组成“拉面金融服务队”,赴全国各大重点城市开展上门“送贷”服务,同时做好贷后管理。

“从2022年开始,我们将异地且未成为我行‘信用户’的‘拉面人’纳入了信用评定范围,首次办贷款时需要到行里面谈,随后三年内都可直接在手机银行线上贷款。”韩辉告诉记者,在青海省联社的帮助支持下,化隆农商银行探索研发了远程放贷系统,升级二维码、手机银行、云支付等业务提升跨地区结算能力,让数据多跑路,线上申请和办贷功能显著增强,为省外拉面人节省了大量往返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如今,农商银行和基层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正在凸显效益。截至目前,化隆农商银行信贷人员的足迹已踏遍北京、上海、广州等21座重点城市,累计上门发放拉面产业贷款近1亿元,打开了服务“三农”的新路径。

擦亮“青海拉面”金字招牌

1988年,第一家“化隆拉面”诞生在厦门,并很快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甚至走出国门。但是一直以来,化隆人内心深处有一个结:化隆人把拉面馆开遍了全国,但是,百分之八十的店铺挂的都是“兰州拉面”的牌子。即便拉面产业已经卓有成效,但却依然籍籍无名。

如何擦亮“青海拉面”金字招牌,实现品牌再造成为摆在化隆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针对拉面的品牌化、特色化、标准化问题,化隆县品牌局正在作进一步的打算。化隆县品牌局局长赵政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过去拉面店主要以夫妻店为主,最近几年也逐步诞生了一些连锁的拉面馆。目前,青海省成功培育了以“青海拉面”为统领,以“大美西北青海拉面”“高原姑娘”等上百个子品牌组成的拉面品牌产业体系。后期的发展方向就是引导更多的拉面小店发展成为拉面企业,引导更多拉面企业迈向公司化运营和管理。

同时,化隆拉面产业园建设工作也已全面启动,未来标准化厂房、特色产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及牛羊肉深加工、汤料深加工等基础设施将一应俱全……

无论是扶持拉面企业成长壮大,还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银行的信贷支持都是关键一环。对此,化隆农商银行透露,将充分发挥地方经济建设金融活水作用,积极创新“拉面银行”品牌,对于符合条件的拉面贷款户应贷尽贷,不打折、不断档。

夕阳西下,谭海买的拉面馆里仍是熙熙攘攘、顾客盈门,近二十年时间转瞬即逝,对他而言,生活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启。


网站编辑 - 艾丽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