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监管>

金融推动乡村治理  激活基层发展动力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中国银保监会丽水监管分局农村银行监管科一级科员 陈澍 发布时间:2023-05-17

金融承载着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是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丽水银保监分局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激活基层发展动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障碍,仍待改革破冰。

“党建+金融” 助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组织联建共建新模式。一是发掘机构下沉优势。发动辖内银行以支行为单位与当地社区、农村签订共建协议,推动开展党组织共建活动。比如,莲都农商银行通过与区委组织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243个行政村分别建立“党建联盟”,打造“一镇(乡)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推动机构加强与乡镇联动。通过乡镇街道党工委与行政村党支部深入对接,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站”和“村级金融会客厅”,为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和整村授信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支部联谊、党员互动等形式,构建结对帮带、双向促进、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格局,努力形成互带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

积极参政议政,努力提高工作站位。目前,丽水涉农银行机构共有各级人大代表6人、政协委员3人。在人大、政协会议上先后提出和承接《关于打造丽水农村普惠金融版“融资畅通工程”的建议》《关于打响“丽水山居”民宿品牌的建议》等多个乡村治理方面的议案提案,下沉服务重心,提升乡村金融服务质效。各银行机构积极利用参政议政机会反馈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动信贷资金向“三农”、小微企业倾斜,为地方经济腾飞注入金融“活水”。

强化组织保障,深度培育扶持村级担保组织。村级互助担保融资模式在各县落地见效,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一是强化基层党建意识。组建担保互助社,对村“两委”班子提出高要求,促使村“两委”干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担保互助社实行“村民自治、自我管理、相互约束”的管理方式,为村“两委”干部提供为民服务的新平台。三是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制定担保互助社的信用要求,倒逼农户及时清偿逾期贷款,提高了农户的信用意识。

“政务+金融” 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创新服务理念,承接政务服务职能。一是推动政务服务均等化。以打造“就近办、自助办、掌上办、上门办”的乡村政银服务合作新场景为目标,以营业网点、丰收驿站和助农服务点为线下阵地,以数字Pad、“丰收互联”App为线上载体,实现“政务+金融”服务家门口一站式办理。二是加强基层服务力量。充分发挥银行网点分布广、人员力量充足的优势,为基层政务代办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支援应急管理,建设平安乡村。积极参与乡村治安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工作,提升乡村平安保障水平。一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二是参与乡村防灾减灾工作。比如,人保财险丽水分公司开办了政策性农房保险业务,2022年为全市农房投保41.1万间,保费581.6万元,赔款金额725.6万元,赔付率124.8%。三是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开发小额保证保险、扶贫救助保险、低收入农户补充医疗保险等产品。

“农业+金融” 助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完善农户信用信息。丽水市在全国率先发动乡镇、村“两委”联合银行机构全面采集农户信息,整合共享13个政府部门和21家银行机构数据信息,建立实时更新的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开展村集体信用等级评定。结合农户的基础信息和金融信息,开展信用评定工作。村“两委”班子责任心强、办事公正的行政村优先评为信用村。三是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运用。对信用农户、信用村镇批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并在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让守信的农户享受守信红利。

激励农村生态保护,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银行机构主动参与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两山贷”“生态贷”等信贷产品,激励农村生态保护。一是以“绿谷分”为主要依据,对信誉良好且评分在AA以上的客户执行优惠政策。二是以生态价值未来补偿收益为质押,将生态资产或生态权益作为抵(质)押物,构建生态信用正负面清单积分机制。三是创新绿色融资体系。创新自然资源类、绿色产业类、乡村建设类等生态金融产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林权等相关贷款产品,支持乡村旅游、生态康养、观光农业等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四是丰富生态价值兑现机制。比如,景宁银座村镇银行建立生态银行户籍档案,开立“生态·人文银行存折”,将文明善行量化成积分。

发扬丽水特色,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金融顾问”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项金融解决方案。围绕“丽水山耕”优质农产品、“丽水山居”田园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等品牌建设,落实好“一行一品”对接“一县一业”。创新“虚拟村庄”模式并进行批量授信,提升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效能。

“服务+金融” 推动基层治理纵深发展

党员干部下基层,参与基层治理。一是领导挂帅,建立联村工作机制。领导带头跟进重点项目,指导银行“走千访万”。二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要求,通过驻村干部常态化开展入村金融扶贫工作。三是成立党员服务志愿队,宣传金融、反洗钱、防范诈骗等知识。多元化功能加载,推动乡村金融服务站升级转型。完善金融服务站功能,推动助农取款点全域

多元化功能加载,推动乡村金融服务站升级转型。完善金融服务站功能,推动助农取款点全域化布局和多元化功能改造升级,突出便民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网上服务四大功能,转型成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丰收驿站等综合型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提升山区基本金融需求满足度。

科技赋能,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一是以大数据为支撑打破信息不对称格局。大力推广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线上渠道,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血脉”。二是建设便民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推动辖内银行探索“农业产业链+数字化金融服务”新模式,解决产业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

金融支持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制度保障缺失。一是融资难阻碍了金融支持乡村治理进程。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客户缺乏有效抵押物,又不满足信用贷款发放条件,加上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门槛较高,造成融资困难。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完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收入和资金存在缺口,无法按照预期给农民股东提供收益。村集体项目在招商引资等方面缺乏相应政策支持。三是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政策性支农保险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风险补偿政策较少,信贷资金风险缺乏分担补偿路径。四是农村基层财政资金投入配置失衡。财政预算差异导致部分地区涉农资金投入缺位。

农村发展水平亟待提高。一是农村产业单一,以种养殖业为主,易受气候、市场环境变化影响。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村落空心化等均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三是村民自治制度有待完善。原来建立在户籍制度、土地边界和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村民自治制度难以满足农村发展需求。四是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部分农民信用意识不强且缺少维护金融债权的绿色通道,金融需求受到一定限制。

银行机构运行方式与乡村治理需求脱节。一是物理网点覆盖范围有限。偏远地区日常接库成本高、管理半径长,导致银行较难提供常态化金融支持。二是信贷资金运作模式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农村种养殖业生产周期长,而银行更倾向于发放短期贷款。三是信贷审批流程不完善。部分银行在时效性、灵活性等方面有所欠缺。四是信贷品种不够丰富。农商银行涉农信贷产品相对单一、创新力度不足,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不同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五是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考核指标不科学,贷后管理难度较大,影响客户经理的积极性。

信息科技水平掣肘金融支持乡村治理效能。部分地方乡村治理方式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持,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未实现对辖区人口、民生建设、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管理,银行与乡镇建设信息共享方面存在技术壁垒,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应用。 

乡村资源挖掘不充分。乡村自身的文化和价值易被忽视,乡村推动的部分产业项目与当地资源脱节,未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金融支持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完善路径

打通政策落实“梗阻”。一是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大银行保险机构基层党支部与社区、村委党支部合作共建工作力度;借助“消薄基金”和“红色党建联盟基金”,扶持薄弱村项目发展。二是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健全交易市场。建立专业的权威评估机构对农村产权价值进行评估,对评估费用进行补贴。三是持续深化政府增信。大力推广互助担保、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模式,扩大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规模。四是优化风险补偿机制。由“一县一策”推进至“一乡一策”,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兜底补足风险缺口。五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对生态价值转换产品给予补助或税收减免政策,对山区农户绿色金融领域贷款进行资源倾斜。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一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设施建设。加快助农取款点“丰收驿站”的转型升级工作,加大自助机具布设力度。偏远地区尝试多家银行联合建立中心金库,减少物力支出。二是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金融支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人才到乡村就业。三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农民运用金融工具的意识和能力。四是持续深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深化部门联动,推进信用户评定和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

金融服务提档升级。一是通过网格化管理,畅通沟通渠道。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匹配农业生产周期与农户收益期,推出个性化贷款产品,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审批机制。三是着力细化落实尽职免责。对乡村振兴类贷款实行尽职免责,提高不良贷款考核容忍度,调动金融支持乡村治理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一是深化政银、政保合作。加强对政策资源、数据资源等社会治理资源的梳理、整合、共享,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二是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以科技为支撑,助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三是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使用移动展业设备,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四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积极对接政府有关农业农村政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名单等,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

打造村子品牌化项目。深入推进“品牌强农”,充分挖掘乡村特色品牌,发挥金融支持种养、产供销、农工商、农旅文、一二三产业一体发展的保障功能,推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三链格局”。同时,坚持“优生优育”,把最有特色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地方政府给予政策倾斜、金融机构给予优惠政策,做出亮点、做出成效。


网站编辑 - 艾丽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