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观察>

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繁荣“新引擎”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郭涵 发布时间:2023-05-17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随后十余年,我国普惠金融蓬勃发展,在解决“三农”、小微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巨轮”前行的新航向,也赋予了普惠金融新的内涵。顺应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有效发挥普惠金融的“输血”“造血”作用。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共商普惠金融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良策。普惠金融立法、数字普惠金融、中小企业服务机制等关乎普惠服务成色的关键词受到热议。

法治引擎  激发普惠金融供给动力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点名普惠小微贷款。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 

顶层设计推动之下,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人民银行《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2.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较各项贷款高出10.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64万亿元,同比多增6250亿元。 

下一阶段,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有不少困难。如何适配新需求,破解旧矛盾,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高位提升?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诺金提交了“呼吁尽快立法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议案,建议明确普惠金融需求者和金融机构作为供给者的权利与义务,明晰金融管理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引导、激励、评估和监督等职责及权力。 

“发展普惠金融,强化金融制度与服务创新,降低金融排斥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是贯彻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需要,而且是增进社会公平与和谐,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普惠金融带来的‘阳光雨露’,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的客观要求。”徐诺金表示,当前,约束金融机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普惠金融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强化普惠金融法制建设,汇聚各方力量,激发金融机构供给侧服务动力,保障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权利。 

徐诺金建议,在充分借鉴地方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涵盖基本金融服务权利、金融机构义务、政府部门激励引导和监督职责等内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普惠金融促进法》。“通过立法,围绕服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普惠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金融机构精准聚焦小微企业、‘四农’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支持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

数治引擎  重塑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当前,数字中国概念落地,数字经济风起云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也发生深刻改变。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重抵押、重担保服务模式和产品已不再适配;同时,大数据技术将帮助金融机构有效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企业真实价值画像。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财信金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程蓓建议,建立普惠金融大数据中心,由国家相关部委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建立“以企业银行账户为核心、以支付结算为手段、以收支流水数据为基础、以金融科技为驱动”的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同步联合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数据交易所,共同组建涵盖企业、金融、政务、市场等多方数据的普惠金融大数据中心。 

程蓓指出,可将普惠金融大数据纳入征信监管,完善监管机制,搭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营机制,由政府监督数据供给,第三方运营平台管理,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在监管机构的统一指导下,将普惠金融大数据视为传统借贷信息之外的征信“替代数据”,参照《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要求纳入监管,赋能金融提质增效,促进市场公平,助力信用体系建设。

徐诺金同样对该领域表示了关注。聚焦通过数据开发破题普惠金融服务梗阻,他建议,“应加快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巩固增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技术为普惠金融在客户识别、项目认证、风险评估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加快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此外,程蓓表示,还需同步支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数字化,这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在产业、科技、财政、人社、税务等体系全方位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在自身数字化方面投入达到一定量的企业,建议国家出台税费专项附加扣除、引导培育数字化领军企业、奖补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数字产业园区发展等政策针对性支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全力推动中小微企业产业数字化进程。

机制引擎  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如何全方位优化支持和服务机制,为小微、民营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增添更强发展底气,受到代表委员们的深切关注。大家献计献策,推动更多资源流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增信条件的限制。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殷兴山建议,应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继续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殷兴山提出,建议加大对小微融资担保的考核引导、完善小微融资担保的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对小微融资担保的奖补机制、增强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等。

完善资本市场配套机制,更好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在资本市场,新三板市场专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设立,其运行质效关乎中小民营经济体的融资服务可得性,进而影响相关市场主体的发展动力。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新三板自成立以来,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在制度供给方面进行了包括分层管理、交易制度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有益探索,但仍未能有效改变流动性低迷的状况。“为更好配合全面注册制改革步伐,新三板亟需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配套制度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田轩建议,要建立分层股权治理服务体系;建立符合新三板市场特点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完善做市交易制度;以全面注册制为抓手,打通全市场转板通道。 

优化民间投资机制,构建助企纾困常态化机制,持续减轻民营企业负担。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田轩对此也有所关注,他建议,优化民间投资项目推介机制,设立民间投资引导基金,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特殊授信、担保和上市扶持。由各级政府牵头,鼓励社会力量以市场化手段参与成立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基金,帮助有技术、有市场、有前景但短期出现融资困难和财务困境的民营企业发展。

网站编辑 - 尹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