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普惠> 三农服务>

推动金融助力脱贫地区补齐发展短板

来源: 作者:中国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 发布时间:2023-01-13

重庆银保监局全面落实银保监会对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和支持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的工作要求,以稳定政策、倾斜资源、监管考核为抓手,实现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和重点帮扶县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助力脱贫地区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加强监管引领,凝聚行业帮扶力量

明确全行业工作目标。印发普惠金融服务达标提升工作方案,研究设立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等3大目标,提高县域信贷资金适配性等16项关键任务,包含8个量化指标和9个定性指标,并纳入机构年度经营计划和业绩考核方案。

协调全行业行动方案。协同地方政府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若干政策举措的实施意见,推动地方政府加大资源投入;联合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形成监管、财政、货币政策合力;指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重庆农商行等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

实行差异化监管考核。加强考核通报、调研督导、监管约谈,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落实信贷计划,加大保险投入。会同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研究制定重庆辖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通过分类考核、量化评估,激发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加强体系建设,满足银保综合金融需求

完善机构组织体系。督导辖内银行机构设立乡村振兴内设机构,强化地方法人机构以及业务主要在县域的银行机构金融帮扶职责。引导保险公司在重点帮扶县增设分支机构,全年新设保险机构2家。发挥银行和保险两类金融服务作用,构筑上有拉力,下有托底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格局,在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同时,防止规模性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

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落实信贷计划、资金定价、人员配备、考核激励、尽职免责、不良容忍等要求,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的商业银行将分支机构乡村振兴相关指标考核权重设置为不低于10%,主要涉农银行机构给予普惠型涉农贷款50-100BP的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将涉农信贷不良容忍度政策嵌入内部考核评价。

升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施普惠金融到村行动。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下沉网点、升级服务,通过建立协作关系,交叉服务等延伸保险服务半径,脱贫地区全部446个乡镇均有标准化网点,全部3886个村均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在部分地区新设远程视频银行、普惠金融基地,提供理财、保险、转账、缴费、电商支持等服务。

加强金融创新,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

以“摸链+接链+强链”为抓手,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协同发展。针对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品多、地散、链短特点,引导银行保险业充分发挥金融职责,创新合作模式,纵向垂直打通产业链资源,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强产强基,扶持了丰都肉牛、巫山脆李、酉阳油茶、忠县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

以“以奖代补+特色保险”为抓手,扩大保险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稳定性。联合重庆市财政局等部门印发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涉农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区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险机构针对特色农产品推出了鲜花椒收益保险、蜜蜂养殖保险、柑橘气象指数保险、脆李产量保险、红薯种植保险等一批地方特色险种,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多元风险分担机制。

以“银行+保险+期货”“银行+担保”为抓手,拓展涉农信贷增信方式。落地重庆首单“保险+期货+银行”育肥猪活体贷,创新“银行+企业信用+政策性保险”“银行+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等多种融资模式,试点发放生猪、活羊、肉牛活体抵押贷款等。联合重庆市财政局等部门印发做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通知,召开银担合作推进会,对银行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情况实施考评,对农业融资担保集团实施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农业担保贷款覆盖面和普惠性。银担合作推出“善担贷”“新农直通贷”等线上大数据产品。2022年末,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金额208.85亿元,比年初增长17%。

加强政策衔接,保持信贷和保障力度不减

稳定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规模和质效。研究制定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管理实施细则,调整完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分片联系制,联合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联合召开视频调度会,加强对区县的指导和调研督导,实施月监测、月调度、月统计、月通报,以放得准、用得好、收得回为目标,加大对“信贷投放、信贷质量、贷款逾期、风险处置”的考核,压实帮扶责任人、村干部、银行三方责任,因户施策落实产业项目,全面落实过程共管风险共担。同时,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衔接产品“富民贷”,最高授信提升至20万元,期限最长至5年,帮助持续稳定经营的脱贫户扩大生产,走上致富路。

织牢脱贫人口防返贫“保障网”。按照“保障适度、前后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将原贫困户“精准脱贫保”升级为涵盖医疗补助、意外身故或残疾、房屋损失、升学补助4大类的“综合返贫保险”,覆盖全部14个脱贫区县。在18个原深度贫困乡镇和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实施“特色产业保”,将财政补贴类、特色产业类产业及产业设施纳入保险范围,为农村低收入人群发展产业提供风险补偿激励,防止因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及产业发展失败导致规模性返贫。防贫返贫保承保142.41万人,提供风险保障2459.41亿元。

加强信用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开展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与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围绕9个特色农业产业链,在9区县16个乡镇(其中3县6镇为脱贫地区)开展首批试点,依托“信易贷·渝惠融”大数据平台的APP工具在线采集农户信用信息,逐户建立信用档案,整合资产、负债、收入、道德等多维信息进行动态信用评级,为银行放贷、保险承保等提供信用支撑。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全覆盖。按照“普及+精准”原则,指导涉农银行在“信用村”建设基础上,探索整村建档、批量授信模式。目前,对辖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访面已达80%,计划到2023年对正常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实现全覆盖。

加强科技赋能,深化涉农金融数字技术应用

开发建设“渝惠融”大数据平台,为涉农信贷提供数据支持。依托重庆银保监局“金渝网”平台,联合市发改委等16个部门开展信息共享应用,为辖内金融机构提供统一的网络接口和操作平台,打造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推动行业实施数字金融行动。指导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科技优势,主动切入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农村集体经济和村务管理、农村电商和社交等多类涉农数字应用场景,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密切银农合作关系,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银行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陆续上线并持续深化渝快贷、渝快振兴贷等数字化创新贷款产品,一批示范工程相继开展试点。

加强智资双融,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统筹行业力量,开展对口帮扶。辖内主要银行保险机构编入全市17个乡村振兴帮扶集团,对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实施对口帮扶。选派200多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突出的驻村第一书记及帮扶工作队员助力乡村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多批次赴对口帮扶地区调研,帮助引进农业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基础设施,开展消费帮扶拓宽产品销路。

借助资源优势,共建网络课堂。银行保险机构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培训乡村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推广普及新发展理念和现代经营管理技术。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乡村振兴·金智惠农”线上培训课程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热烈反响。

落实助学贷款政策,让困难学生安心求学。与教育部门联合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按最新政策开展困难学生帮扶。发放助学贷款12.76亿元,余额4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4%、8.97%;当年发放贷款12.76万人,助学贷款惠及学生22.80万人。


网站编辑 - 李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