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观察> 农金时评>

支付宝“支持”微信转账?良性“互通”道阻且长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本刊记者 焦静泊 发布时间:2022-10-31

近期,支付宝小范围内上线了给微信好友转账的功能。“支付宝能给微信转账”一度成为热搜。

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用支付宝可向微信转钱,并不是一开始大家所理解的,支付宝账户的钱款可以随便转到微信钱包,而是支付宝生成二维码,用户将二维码发给微信好友,微信打开后通过长按复制到浏览器唤起支付宝转账界面,从而实现自己支付宝到朋友支付宝的转账。转账金额上限为2000元,超过 24小时未领取将退回。

一位蚂蚁金服公关部人士向记者介绍,这是支付宝为响应部分用户需求推出的一项小范围测试服务。“这个功能的原理类似红包码和五福福卡的吱口令,微信在里面起到的就是一个消息通知渠道的作用。”该公关部人士进一步介绍:“除分享到微信外,转账指令也可以分享给微博好友。”

“感觉这和淘宝商品淘口令、抖音短视频口令是一样的”某投行从业人士表示:“与阿里系其他的APP一样,支付宝仍然受到微信的外链限制,谈不上什么进展,不存在数据流通。而微信只是起到了一个传播二维码(实际上就是支付宝相关功能的网址)的作用。”

该服务自9月中旬推出以来,目前仍处在收集各方反馈和进一步完善阶段。从公开平台上用户反馈来看,仍有部分用户支付宝账户无法使用这一功能。

一场没有硝烟的“支付战争”

硅谷著名的产品大师Paul Buchheit说,最好的产品会让人一旦用上,就再也无法想象没有它们的生活是什么样。这个论断对于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来说,实在恰当不过。

这对“欢喜冤家”之间的支付战争,由2013年微信支付的诞生开始,到2016年底格局初定,再到2019年双方火力才终于有所减弱。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一直都是互联网界颇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2013年4月,腾讯在滴滴B轮融资中投资了1500万元。2014年1月,随着滴滴接入微信支付功能,阿里快的与滴滴正式开战。2016年,腾讯领投美团,赋能微信支付在线下迅速完成了势力扩张,接入了各类商业业态的末端。腾讯依靠“流量+资本”打法“不但合作伙伴受益,还让自己在最核心的战场上获取份额。”一位滴滴早年的产品总监说。

2015年开始,腾讯与阿里同时向餐饮界进军。支付宝率先在2015年7月拿下了肯德基的独家合作,而两个月后微信支付就啃下了麦当劳。2016年底,腾讯高管顶住压力,从阿里手中抢来星巴克这个“战略要地”并签下排他协议,达成“拒绝零费率”与“九个月的独家支付入口合作”。

2015年除夕,微信5300万元冠名春晚;同年2月起,开启“微信支付日”线下商超补贴活动。支付宝不甘示弱,2016年除夕,以2.688亿元冠名春晚“集五福”活动;8月,新增“朋友圈”与“到位”等社交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跨界”尝试,蚂蚁金服意识到,支付宝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商业与金融的沉淀与理解,而不是追求别人擅长的社交与高频。“与其在短板上和人较量,不如回归自己的主战场,将支付宝从一个纯支付工具继续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转型。”一位支付宝人士说。

自此,双方从直接的正面交锋转向了彻底的“全局战争”。2017年3月,支付宝推出了无需有支付宝账户就能生成的“收钱码”,发起针对服务商、商户和用户的红包补贴活动,重点收割利润低但数量庞大的小微商户。2017年9月,支付宝正式上线“刷脸支付”。2019年1月,微信支付上线消费金融服务“支付分”,同年3月,上线“刷脸支付”。经过2017年的反击,支付宝市场份额占比从三季度的53.73%扩大0.53个百分点至四季度的54.26%;微信支付背后的腾讯金融则从上季度的39.35%环比回落1.2个百分点至38.15%。

时至今日,已经没人能准确地说出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小数点后两位的市场份额。两分天下的格局里,任何一方想要再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一位微信支付人士表示:“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役,微信与支付宝相互竞争又相互制衡,再‘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合作与共赢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一条举步维艰的“互联互通”之路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市场上所有支付机构,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云闪付还有其他不同规模的支付机构,都应从技术上去满足一个统一的条码标准。这意味着当用户在上千万商家使用二维码支付的时候,不同App的条码可以混合使用,不再区分。

这样一来,从理论上来讲,当下移动支付的格局是可以被打破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抢任何人的份额。”一位微信支付产品经理说。

2021年7月,工信部开展为期半年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整治互联网平台间封禁行为。同年9月,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表示,互联互通是互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让用户畅通安全使用互联网也是互联网行业的努力方向。

在此背景下,以腾讯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加速了互联互通的步伐,美团、拼多多等平台均向主流支付工具全面开放,银联已联合多家商业银行推行了二维码标准,实现“一码通用”。

两大移动支付巨头及其背靠的两大集团也作出了一连串“互联互通”动作。2021年 9 月,微信宣布与银联云闪付线下条码互认互扫。2022年3月,淘宝开始通过“微信扫码支付”和“去微信找朋友帮我付”两种方式内测微信支付。

“包括此次支付宝‘支持’微信好友转账功能的上线的一系列举动,看似‘互联互通’,实则不痛不痒,既不会太大地威胁到已有的流量变现道路,也不会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改变埋下令人担忧的隐患。”一位互联网产品经理向记者表示。

作为占据了移动支付近90%市场份额的两大巨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商业变现路径分别是商业支付和衍生业务。昔日的移动支付大战停歇,目前微信、支付宝两大平台的做法,更倾向于留住存量用户,重新分配、开发利用已有的平台流量资源,提升用户体验,而外链壁垒正是“将流量主导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利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都还未找到互联互通下既守护、又发展自身商业生态的路径。

“互联互通必然涉及用户信息、技术系统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即使信息打通,也涉及客户的失去或存留,是商业核心利益之一。” 一位熟悉支付领域的农商银行高管对记者表示:“支付体系的打通,将攻破几个大互联网公司的生态闭环,也将影响企业的盈利模式。很多合作伙伴,都是基于互联网大公司的生态闭环,这个闭环不存在,一些竞争优势、附加价值就不存在了。这是更深层次的难题。”

除此之外,监管机构对支付机构之间账户互转的要求也制约了“互联互通”。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应当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不得通过支付机构相互存放货币资金或委托其他支付机构等形式办理。换言之,按照现有监管要求,支付机构之间不能不经过银行和清算机构直接进行账户互转。有关专家表示,打开支付宝后不用发起人再操作转账,更多价值还是在满足用户对转账的便捷化需求上,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一个势在必行的良性“互通”生态

“既然这么难,央行又为什么一直喊着要他们互联互通呢,表面上,业界称是为用户便利、避免机构间资源浪费,本质其实是一种反垄断。”有关专家表示。

记者了解到,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自 2011 年发牌以来的发展历程,有着很多监管套利的野蛮生长。大的支付机构获得了海量的用户、流量、数据,并为追求规模效应,向其他金融业务牌照伸出触角,形成了金控集团,隐藏着极大交叉传染风险。

和苹果的 App Stoer 类似,支付宝背后的电商闭环,和微信的社交闭环,都有着极高的壁垒。几个大互联网公司阵营间相互排斥、隔阂,包括微信拒绝抖音、今日头条、淘宝等 App,阿里系的淘宝、天猫、盒马等也没有微信支付。

“在反垄断法的笼罩下,互联网企业难以独善其身。”一位投行高管分析:“微信和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竞争还会进一步白热化。如果监管不予以介入,外链限制将进一步持续。如果监管介入,则两边必定需要有妥协和利益让渡,涉及相关方较多。这需要政府多多借鉴行业专家的意见,避免伤害用户。”

据《财经》报道,2020年,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相关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制定工作正在推进,这表明互联互通已经起步;同一时间,法定数字货币也在试点的进程中。“央行支付司一直希望推进移动支付互联互通和法定数字货币研发。但不管是腾讯还是阿里,都希望延缓它到来的速度。”一位互联网从业人士称:“然而现在,他们越发意识到,这些事情一定会到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实际上,支付领域是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而金融、地产、医疗、能源等行业都有与生俱来的公益属性。“原则上来说,这一部分应该由国家管辖”,上述投行高管进一步表示:“然而支付宝和微信敏锐嗅到其中商机,分别以电商和社交软件作为基本盘,扩大用户基数,并拿到了支付牌照,把第三方支付事业做到‘大而不能倒’的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家一手扶持的银联),也为社会便利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此,如果要在支付领域改革,监管也需要谨慎采取措施,权衡取舍,逐步进行。正如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9 月的一次演讲中说,未来,支付领域反垄断有待深入。


网站编辑 - 焦静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