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本刊记者 郭涵 发布时间:2022-08-11
江西赣州东部,于都河悠悠流淌,滋养着这座有“长征源”之称的小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万人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据了解,于都是当年赣南地区参加红军最多的县,先后有6.8万余人参加红军,超1.7万人随部队出发长征。
八十余年后的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强调,“革命战争年代,江西人民为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等一系列政策部署落地,这座红色之城被注入强劲发展动能。传承“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从地方政府到银行机构,从产业主体到村民农户,各方主体各司其职、相互赋能,打造红色文旅、富硒农业、服装产业等支柱产业,携手走好“老区不老、风景独好”的新长征路。
“红色家底”系住一缕乡愁
从于都县城驱车至习近平总书记曾驻足考察的潭头村,只需十几分钟。在这个有名的“全红村”,红色旅游产业一派红火,吸引了越来越多村民回乡创业。
“这几年村里的红色旅游逐渐做出了名气,人气越来越旺,加上2020年道路升级,县城和村里往来很方便。很多像我这样的‘80后’选择回到家乡,既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也方便照顾家里老人。”作为村里民宿经营的“第一人”,潭头村大舅家民宿经营者刘小强对于近两三年的巨大变化体会很深。他告诉记者,经营民宿年收入可达近20万元。
曾经,战争创伤、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导致潭头村一度发展缓慢,长期贫困落后,俗话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如今,旅游产业的兴旺发展,让村子收获了“名气”“人气”,村民无需再背井离乡,也能在家中系住这一缕乡愁。
2019年以来,当地政府积极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出台政策鼓励村民从事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连同刘小强在内,潭头村共有十几户人家看到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景,决定勇当“吃螃蟹的人”。
刘小强介绍说,经营民宿的关键一步是对自有房产的改建和装修,并在后期持续维护更新。“这需要大几十万的投入,靠自己轻易拿不出来。”这时候,于都农商银行接过了扶持地方产业的“接力棒”。“当时于都农商银行为我们专门开发了贷款产品,利率相比一般经营贷有所优惠。我第一笔贷款20万元,很快就办理下来了。”目前,刘小强在于都农商银行仍有近20万元贷款余额。
为何选择农商银行贷款?他说,“县里农商银行的网点最多,村里还可以享受农商银行的驻村上门服务。而且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都是本地人,我们都认识,大家像兄弟一样的。”
网点多、距离近、人缘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三农”领域金融需求喷涌,而农商银行传承几十年的原生优势仍在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关键时刻帮助村民将梦想照进现实的翘板。
记者了解到,以“持续巩固支农支小金融主力军地位,把支农支小主业做精做细做透”为目标,于都农商银行坚守市场定位,坚定做零售市场,开展了深度“扩面、提额、增效”三大工程。“985”整村推进、“863”网格化营销成为一线于都农商人的日常工作,帮助全行支农支小贷款投得准、投得好。
“红土地”上的新“硒”望
“多亏了咱于都农商银行发放的乡村振兴贷,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贷款发放后,于都县梓山镇潭头社区蔬菜种植大户曾大哥激动地说,“有了农商银行贷款做经济后盾,我有信心把富硒蔬菜越做越好。”
曾大哥去年承包了25亩大棚进行富硒蔬菜种植,在付完租金等前期投资后,资金出现了缺口。正愁人工和肥料资金没着落时,赶上了于都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乡村振兴贷”,在提出贷款申请后,经过上户调查,短短2个工作日,30万元贷款便发放到位,为曾大哥的富硒蔬菜产业注入了发展养分。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于都考察时曾嘱咐当地政府,要把富硒品牌打造好,造福一方乡亲。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当地各级政府积极联动,做强做精富硒农业,让更多当地百姓受惠。例如在潭头村,村主任刘锦华介绍说,“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园区周边村民脱贫致富,园区周边群众热情很高,全村现在已经有238户农户主动参与从事富硒蔬菜产业。”
这一过程中,扎根当地的农商银行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精准“贷”动乡村产业振兴,于都农商银行近年来持续关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种植、现代农业生产、农民工返乡创业、环保养殖等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脱贫攻坚向全面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全行着力优化信贷评价机制,进一步降低涉农贷款准入门槛。据介绍,2022年以来,于都农商银行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乡镇党委、村“两委”沟通,深入参与整村推进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改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级授信、增信机制,广泛深入调查现代农业等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需求,全力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要。
与之相匹配的信贷产品也不断丰富。以“乡村振兴贷”“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产品为切入点,全行先后开发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乡村振兴贷、百福快贷等一系列小额贷款产品,并积极做好“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等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通过 “输血”“造血”并重,有效降低“三农”客户融资成本,推动当地富硒农产品生产快速发展。
服装产业带来振兴好时期
今天的于都县城,穿城而过的于都河映照着两岸灯火璀璨,如果不是刻意提醒,很难想象这里是在2020年才完成脱贫的。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点燃了于都高速发展的强劲引擎。2016年,《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发展总体规划》被纳入国务院设立的县级经济振兴试验区范围,明确以于都为中心,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这成为于都振兴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现在,服装产业已成为于都的工业首位产业。据了解,从全国各地来看,只有于都将服装产业作为首位产业。
锚定这一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一直是于都农商银行大力扶持的产业。
“比如今年疫情反复,我们的信贷服务重点就是帮助纺织服装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坚持下去、渡过难关。”于都农商银行信贷业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于都农商银行全面梳理辖内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针对符合条件、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推出差异化贷款政策、创新信贷产品;对有信贷需求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要求2个工作日必须完成调查,审查、审批不超过5个工作日,严格推进服务效率提升。
新增贷款要投放好,存量贷款也要维护好。积极响应“无还本续贷”政策要求,于都农商银行推出“续贷保”产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无风险或者风险较低的纺织服装企业量体裁衣,提供无还本续贷及全额还本续贷业务,缓解客户续贷资金压力。
“2017年,县里出台了‘服装10条’,推动产业快速成长。2021年初,县里又修订了新的‘服装10条’,执行到2024年底。现在于都的服装产业逐步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订单充足,技术先进,外来投资也很多。这对于都农商银行这样的本土银行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商机,我们也将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服务。”上述业务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截至2022年7月末,于都农商银行累计办理“续贷保”371笔、金额12090万元;无还本续贷业务91笔、金额23747万元;全行纺织服装企业贷款余额1.24亿元,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31.66%,助力辖内27户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壮大。
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率先实现经济复苏……近年来,中国持续展现强大韧性与活力,而这背后不可或缺的,正是如同刘锦华、刘小强、曾大哥一般的亿万普通老百姓。
他们朴实、勤劳、坚韧、智慧,传承着红色之城的革命精神,是老区旧貌换新颜的重要建设者。他们如今收获的幸福和赣南老区的精彩蜕变,是中国乡村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更是我国终将实现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信心之源。
(通讯员 吴文婷 江西于都农商银行办公室)
网站编辑 - 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