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尚勤 发布时间:2022-06-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信金融科技飞速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十年来,农信机构从警惕互联网金融“狼来了”到与“狼”共舞而不惧怯,从手机银行1.0到3.0甚至到5.0,从陌拜营销到智慧营销、直播带货,从“走千访万”到整村“数”信、手机秒贷,从“背包银行”到开放银行……农信人见证着数字农村的日新月异,见证着P2P从风生水起到清退归零,数字人民币从无到有,数字普惠金融遍及乡间,也见证着一场疫情突袭之下,非接触金融服务大放异彩……同时,也在见证、思索与追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金融科技发展之路。
科技觉醒:从喧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在各领域依托科技创新加速奔跑的时代背景下,金融科技也得到长足发展。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点题科技金融发展、2017年央行印发《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19年8月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再到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等10余项专门针对金融科技的文件发布,不难看出,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导向愈发清晰明朗,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严守风险。金融科技发展正从喧嚣回归理性,全面“卸妆”,让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
在农村金融大地上,支撑农信智能服务加速迭代的是金融科技战略和数字化思维的转变。记者了解到,大部分省联社、农信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数字化转型规划等,并逐步落地实施。近年来,广东省联社以IT规划为蓝本,发布了“四横八纵”金融科技服务能力体系;四川农信在2018年就明确建设“智慧银行”战略愿景,并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形成了战略规划,做好了组织准备;浙江省联社 “十三五”时期科技投入比“十二五”时期增长2.3倍,建成一支2000多人的科技研发团队,“丰收互联”荣获中国电子银行金榜奖——最佳手机银行奖;重庆农商行金融科技中心构建领域专利库,已申报各类专利超过60多项。
十年来,在数字浪潮中,农信机构从战略高度搭建金融科技架构,加紧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探索,加快科技对各项业务的赋能。从数字化转型到数字化经营,农信机构对于金融科技的战略意识不断更迭,不断在热闹中冷静思考,在追赶浪潮中看清自己,从“拿来主义”到因地制宜,从盲目发展到结合实际,从不断模仿到特色创新,农信系统在不断优化调整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定位和发展路径。
生态初建:线上线下“跑马圈地”
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里,科技创新成为银行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科技催生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诞生,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从“互联网+金融”到“科技金融”,从银行系科技公司萌生到六大行金融科技公司全部集齐,金融科技浪潮席卷整个银行业,带动从底层技术架构直至上层战略组织的巨大变革,以场景金融、开放银行为代表的新模式正在逐步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圈,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风向标。农村中小银行在银行业中虽非金融科技的引领者,但也紧随潮流、乘势而上,踩着自己的节奏逐步搭建起地方金融的特色生态体系。
夯基固本:“大平台+小法人”的科技之力。在金融科技基础建设方面,大多数农信机构科技建设能力较弱,除少数综合实力较强的农商银行可自主搭建科技平台外,大部分农商银行依托省联社研发科技平台和系统。据初步统计,近年来,浙江、安徽等省联社为辖内行社搭建科技平台达数百个,满足行社共性及个性化需求。当前,全国农信金融科技发展已全面触及广泛应用的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例如,北京农商银行的人工智能远程银行、浙江省联社的多租户私有云、湖北农信的异构金融云,当下流行的大数据营销、“刷脸付”“指纹付”等生物识别技术、物联网动产贷款等技术在农信机构的业务应用中都已触及。记者调查发现,近十年来,农信系统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日益频繁,在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以及数据要素、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线上+线下:让金融生态“圈”住“最后一公里”。在农村金融市场,金融科技价值最大化必须依靠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十年间,红遍全国的浙江农信“丰收驿站”、安徽农信“社区e银行”、贵州农信“黔农驿站”都是典型模式。农信机构通过手机银行、互金平台、聚合支付等深入挖掘当地金融场景,逐步形成集吃、穿、住、行、娱、医以及教育、政务于一体的闭环金融生态圈,稳扎稳打建立起一个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地金融生态圈、“一公里”社区服务圈。例如,浙江农信“丰收互联”创新“7朵云”服务,开发了4000+服务版面和1400+生活服务场景;四川农信“蜀信e”融入当地9类服务场景、1100多项生活服务;山东济南农商银行通过创新支付结算、融资授信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嵌入济南连锁业跨界商盟大场景,推动形成连锁企业金融服务全流程“闭路循环”。
赋能管理:数字技术搭建全行管理“高速路”。十年前,江苏泰州农商银行员工放贷苦于漫天撒网、所获无几,而如今一部手机就可让他们随时掌握系统派单,精准营销成功率快速提升;十年前,黑龙江农信的员工帮助农户各处推销特产,而如今他们直播带货的五常大米几分钟就“秒杀一空”,直播间点赞数过三百万;十年前,上海农商银行面试现场人山人海,而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该行运用数字技术顺利完成招聘“e转型”,开展系列空中宣讲会,观看人数达到10万人次, AI测评到面率高达98%;十年前,青岛农商银行的理财经理拓客步履维艰,而如今,他们凭借“汇青客”小程序个性设计自己的“金融超市”,利用朋友圈即可完成零接触获客及服务;十年前,广东顺德农商银行员工被重复性工作所累,如今,流程智能机器人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工作,执行任务准确率达100%。从办公流程、信贷审批到风控管理,从人才引进、线上培训到绩效考核,从客户经理大数据获客到综合柜员办公无纸化,从不良催收到管理层科学决策,农信机构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内部管理与运营的传统模式,赋能员工走上成长“高速路”,推动农商银行管理搭上“轻轨道”。
等等老年人:用温度缩小“数字鸿沟”。全国农信网点遍布乡镇、街道、社区甚至是“悬崖村”、孤岛,各地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发展不一,客户运用数字金融的程度也大有不同,尤其是农村老年客户通过线上办理金融业务存在较大困难。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倡导全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服务。在农信,帮助老年人解决数字金融服务难题一直充满暖心的温度。上海农商银行、无锡农商银行针对老年人推出乐龄版、幸福版手机银行,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数字金融服务;陕西秦农银行制定《老年客户金融服务工作管理办法》,通过陪伴专属卡片、陪伴专属直播、陪伴专属档案等向老年客户送出最长情的告白;江西农商银行系统推出“适老”金融服务,在数字普惠金融的道路上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必要时为他们提供上门服务,绝不让老年人被高科技抛弃。
守住风险:护航从未停歇
近十年来,随着金融科技飞速发展,与之相伴的风险和暗礁也逐渐暴露。近几年,监管部门、权威专家、银行高管都在公开场合强调了金融科技的风险与监管。
十年来,全国农信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智能“安检通道”,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自主创新,防范和化解金融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新型风险。十八大以来,湖北省联社完成“七个进系统”项目建设,用科技力量为风险管理戴上“紧箍咒”;江苏省联社在广泛引入外部数据基础上实现全省农商银行间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形成了大数据风控的“最强大脑”;天津农商银行建设动态风险信息池,全方位加强各业务生命周期、各环节的风险监测管理,打造隐身于业务发展背后的数字“金融卫士”。
十年间,数字时代洪流勇进,但对于农信机构而言,很多客户的数据信息并不完整、全面和有效不能完全依靠智能风控系统防范风险,必须充分依靠人防、技防、制度防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风险防控。农信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获取“三农”客户动态信息,教育农村金融消费者防范网络欺诈风险、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并确保数据使用的合规合法及安全,建立数据灾备中心防范科技风险和宕机,同时在科技外包中不断探索新的风控模式,防范数据泄露与篡改、业务中断、黑客攻击等新型风险。
十年间,金融科技曾迎着热浪高歌,也在“聚光灯”下接受审视监管。农信机构的金融科技发展要洞明趋势、顺势而为、找准定位,把握自身特点,既不“买大鞋”,也不“穿小鞋”,科学平衡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十年来金融科技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砥砺前行、锐意创新、严守风险,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网站编辑 -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