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普惠> 三农服务>

“红马甲”播撒乡村振兴“致富经”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 作者:霍宏伟 河北东光农信社 发布时间:2022-05-30

从64.58亿到100.64亿,河北东光农信社仅用三年时间,存款就突破“百亿大关”,在创造东光农信速度的同时,也见证了这座“因水而生,乐水而居”的千年古城在金融活水滋养下焕发的勃勃生机。小微、个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转型的质量和速度。东光农信社深入贯彻河北农信社党委关于建设“六小”银行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阵地优势和合力优势,以“双基”共建为抓手,以“寻根之路”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红马甲”活动,全体员工利用下班时间,身穿红马甲,每周3天、每天3个小时走村入户,建档农户信息、宣传金融知识,取得明显成效和赞誉,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红马甲”名片,在全力做优乡村振兴主办银行、普惠银行、零售银行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以坚如磐石、闯关夺隘的决心,打好“红马甲”底色

从目前金融竞争的态势看,广大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金融机构抢占业务发展先机、提升市场份额的主战场。如何把普惠金融做出特色、抓出成效成为农信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实地走访和学习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后,提出要把“红马甲”作为长期战略工程,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为把“红马甲”做深做细,领导班子加大安排部署力度。活动开始前,该农信社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审慎制定和完善活动方案以及考核方法。最终确定了以“寻根之路”为主题,以“一三四五”为主要内容的走访机制,即以“传承‘背包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为中心思想,以“全员走访、全覆盖营销、全业务推广”为三个根本,以“统一领导、统一形象、统一培训、统一考核”为四个坚持,实现“巩固主力军地位、巩固‘三农’阵地、巩固城乡客群、巩固‘人缘地缘’优势、巩固为民初心”五个活动目标。

在走访活动中,董事长亲自挂帅,上至领导班子、下至基层网点员工,全部身穿“红马甲”,拿着手电筒,利用下班时间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走进农户家中,建档农户信息、讲解金融知识、宣传各项业务、倾听百姓心声,实实在在地将金融服务送到老百姓炕头上。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该农信社在量化考核、常态化督导方面同样下了工夫。每一个走访小组均配备监督员,并采用“定位相机拍照、微信步数晾晒、随机摆拍打卡”等方式向动态群及时报告位置信息,做到动态监督、实时掌握。按月召开工作例会、查阅走访资料、下发工作通报、对进展缓慢和成效不明显的工作小组督导整改,对涉及作风纪律问题的严肃追责问责。踏踏实实的走访,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在走访活动开始的前两个月里,该农信社各项存款增加1.8亿元,各项贷款增加1.6亿元。

以与百姓同心、政府同行的匠心,做优“红马甲”特色

在东光农信社每一个基层网点主任微信中都会置顶两个群,一个是“村民微信交流群”,另一个是“商户微信群”,方便日常舆情监测、宣传金融业务和动态解答金融问题。同时,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主动与乡镇政府领导、村“两委”沟通、做到联合走访,采用现场办公的方式,实地解决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主体融资难题。

在东光县东光镇庄楼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养牛能手”老高。起初他们一家条件较差,自己和妻子文化水平低,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繁重的经济压力一度让他一筹莫展。后来,老高萌生了依靠养殖改善生活的想法,因没有资金支持,无法形成规模养殖,让有想法、有经验的老高干着急。村“两委”将其作为该村走访的首家重点,“红马甲”在上门调查后,对其进行建档、评级、授信,发放贷款20万元帮助购买种牛、扩大养殖。两年时间过去了,老高家的牛舍已从最初的2头增长到49头,年收入20余万元。现在老高也已经成为“红马甲”的“忠实粉丝”,为村民传授养牛经验,带动附近8户居民走上致富路。

“老高”的创富故事,同样为东光农信社深化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和思考。2021年,该农信社党委将党建共创融入整村评级授信,丰富“党建+”模式,逐步推动金融优势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搭建集“行政村-农信社-农户”为一体的信用建设体系,打造“农户信用自证+村委参评+农信社核验”的授信闭环,为精准营销、精准获客、精准防范信用风险打牢基础。走访活动以来,新增信用村36个、信用户8447户,用信7.6亿元。

在全面升级的“红马甲”2.0版中,把整村授信总结出来的经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传导复制,针对小微企业“急、频、快”的融资特点,大力开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工程。在走访过程中,“红马甲”都会揣着“三本账”,一本是企业辖内合作客户台账,一本是家庭情况台账,还有一本是企业财务信息台账。三本台账有的是与税务、电力等部门对接获得、有的是老员工和村“两委”走访调研获得。通过“三本账”,对融资企业进行硬实力和软信息的定量、定性分析,综合评判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实现精准“画像”,既解决了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公开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又缩短了审核流程、提高了办贷效率。活动以来,有近100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借助“三本账”实现便捷融资。由于信贷质量的持续向好,员工“恐贷”“惧贷”的问题也得到解决。“三本账”在疫情期间同样发挥了大作用,县域企业停工停业,经营受困,该农信社在信贷审批中,及时调整“三本账”风险评价机制,提高信用累积和还款意愿在风险测评中的占比,畅通“绿色通道”,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在应对国有银行下沉、抢滩农村市场和金融科技的竞争挑战面前,东光农信社借助“三本账”的土方法赢得了市场主动,为零售转型打牢基础、积累经验。

以慎终如始、善作善成的初心,永葆“红马甲”本色

“红马甲”活动既是巩固发展“三农”阵地,开展业务精准营销,推动指标均衡发展、实现零售转型的“攻坚战”,也是提升企业形象、厚植为民初心的“大练兵”。“开门就进、进门就坐”成为当前“红马甲”的真实写照,但是在活动开始前,这样的效果是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是刚上班的年轻员工,吃“闭门羹”、羞“大红脸”是家常便饭。为了让他们不气馁、不灰心,得到锻炼,尽快成长,农信社做了大量工作。最后通过实践发现“老带新”的方式成效显著。至此,每当夕阳西下,农家院里飘出阵阵炊烟,一老一少穿着“红马甲”,背着大挎包,映着晚霞,穿梭在大街小巷。几声寒暄里,老员工已经坐到了炕头上,吃几颗小枣,再点上一支烟,话匣子打开了、工作也就开始了,年轻员工负责讲解金融知识、核验农户信息、整理建档资料,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样的工作队在东光农信社有60多个,每一个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营销技巧。

每周3天、每天3小时的走访,让东光农信社员工的大挎包里逐渐有了烟火气,除了宣传资料以外,在挎包里还会装着张奶奶的药、李爷爷的油和王大娘孙子的核酸检测报告。即便是疫情期间,“红马甲”们也会通过电话回访和微信聊天的方式保证服务不断档。现在的“红马甲”只要走到村里,老百姓都会自觉地聚过来。谁家的粮食卖了,谁家生意做大了,谁家孩子要买房了,各种信息一应俱全、精准可靠,有了这些“情报员”,经营发展质效持续提升。2021年,该农信社各项存款较年初增加12.36亿元,各项贷款增加8.12亿元,均创历年增长之最,多项工作得到表彰和肯定,被市审计中心授予“2021年度全市农信社存款营销先进单位”“2021年度全市农信社经营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今年以来,该农信社调整了“红马甲”工作重点,将精力和资源向种养殖大户、在外经商群体和个体工商户倾斜,提高了走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鉴“无感授信”工作经验,利用平台大数据和农村网格化管理资源,依托政务系统、市场监督管理大数据和业务核心系统,对各乡镇和行政村的经济主体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登记,再由网点人员与村“两委”沟通对接,利用“掌上通”智能端口,实地调查,现场核验,对基础信息进行完善和补充,实现数据精准入库、需求精准对接。在健全农户基础档案前提下,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推广,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为客户开通手机银行,实现业务线上操作,提高了信贷资金使用便捷性也降低了融资成本。截至一季度末,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02户、1200万元。

东光农信社在发展“智慧金融”和“移动金融”上精准发力,建成沧州市首家标准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综合体和东光县首家农村智能网点,“网点阵地+综合体+红马甲”的立体营销网络逐步成型,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因农而生、向农而兴,“红马甲”用接地气的方式、扎实的作风和贴心的服务,让东光农信社有了做优乡村振兴主办银行、普惠金融首选银行的底气。

现在的“红马甲”已然成了鲜活的企业符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东光农信社将继续秉承“普之城乡、惠之于农”的初心使命,在观州大地上走的更实、迈的更深,用沾满泥土的双脚探索和走出一条新时代具有东光农信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网站编辑 - 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