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普惠> 乡村振兴>

五维共进: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来源: 作者:​孟浩 陕西秦农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发布时间:2022-04-24

“农,天下之大业也。”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发展逐步加快,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但应当看到,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要想实现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全面振兴,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各级财政和社会组织的资金投入,还应发挥好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地。

农村金融机构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农村地区总体上实现了人人有银行结算账户,乡乡有ATM,村村有POS。与全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等非“农”金融机构相比,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商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主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户,是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在“十三五”时期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农村金融机构展现了应有的担当,其作用发挥主要呈现在五个方面。

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上个世纪末期,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县域撤出,仅有少数几家在县城一级保留了网点,虽然近几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网点有所下沉,但多是下沉到县城一级且网点数量极少。这二十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商银行不断将网点下沉,基本实现了一镇(街办)一网点,使农村居民开户、现金存取、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得到了有效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从2015年的3676家增加至2020年的3898家,平均每年增加44家。

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生产融资需求。对农村居民而言,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导致他们的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缺乏一致性,因此经常会有生活和生产上的融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购买家电、房屋改造、购买代步工具等消费需求;二是医疗教育需求;三是春耕春播时购买农具、化肥、牲畜资金需求。这些融资需求具有额度小、时间紧、归还期限不固定等特点。对此,农村金融机构研发出了各种专门针对农户的信贷产品,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石榴贷”“猕猴桃贷”“春耕贷”等,基本能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生产融资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逐年上升,对县及县以下农村贷款的投放也是逐年增加。

提供代发代缴等附加服务。随着农村金融机构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和行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其服务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而是借助自身末端终端和从业人员深入农村的优势,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为农民农户提供各类代发代缴服务,例如,代发农粮补贴、高领补贴等惠农资金,代缴农合、水电、电话等各类费用。

帮助农村进行人居环境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直接提升农民的居住体验和幸福指数,促进文明社会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根植农村的金融企业,农村金融机构既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实施者,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的资金提供者。一方面,作为参与者和实施者,农村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网点建造年代久远、房屋破败失修、庭院规划无序、厕所粪污和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突出问题,下大力气进行整治。另一方面,作为资金提供者,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主动参与农村道路、学校、医院、自来水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许多农村金融机构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定点帮扶的贫困乡、贫困村捐赠资金,用于人居环境改善。

帮助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一是积极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截至2020年半年末,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近5000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超4万亿元,惠及了一千一百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即三分之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通过融资这个手段实现了脱贫。二是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农村金融机构凭借经营灵活、从业人数众多的优势,走入田间地头、走入涉农企业,精准对接需求,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三是有力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支持当地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吸收周边贫困户就业的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农户脱贫。四是搭建助农电商平台。随着移动互联和电商平台的广泛应用,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纷纷搭建助农商城,为农产品打开销售渠道。

农商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具有的优势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农商银行是独特的一员,业务同时分布于“乡村”与“城市”,既有改制前农村信用社的“草根”情怀,又有商业银行良好规范的公司治理,兼具“农”与“非农”气质,与乡村振兴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天然地具有一致性。具体讲,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商银行具有四方面优势。

扎根本土优势。农商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长期以来深耕“三农”市场,与区域内群众和政府的联系较其他金融机构更频、更广、更深,是名副其实的“地方银行”。

资金运用优势。农商银行的经营范围主要面向省内,资金来源于当地,用之于当地,避免了资金的外流。

决策快捷优势。农商银行长期在当地经营,且从业人员多为本地人员,因而对区域内企业和居民信用情况较为熟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授信对象做出评价。此外,农商银行的组织架构比较扁平,也有助于快速决策。

稳健经营优势。农商银行采用现代化公司治理模式,在经营过程中遵循合规和市场化原则,为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商银行与乡村振兴实现良性互动提供了保障。

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文风貌差异较大。面向不同区域,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策略也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但无论地处哪个区域、采用哪种策略,农商银行都可以在政策引导、组织架构、产品创新、科技赋能、风险把控等方面五维共进,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工作的薄弱环节,以更好满足乡村振兴过程中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一)匹配政策引导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乡村振兴,对其做出了系统安排,这为农商银行回归本源、精耕“三农”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

紧跟“三农”政策,形成助农合力。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体之一,农商银行要积极主动了解各级政府、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及时掌握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适时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顶层设计,明晰激励政策。作为涉农金融生力军,农商银行应进一步加大考核激励,投入更多资源到乡村振兴领域。其一,将服务乡村振兴纳入“十四五”时期战略规划,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予以明确。这个目标既要有定性目标,又要有分业务、分产业、分客群的定量目标。其二,区别考核“涉农”业务与其他业务,提高“涉农”业务考核占比和绩效激励,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抓住核心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整个农业生产、流通、加工及销售链条中,客观存在一些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相比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在融资融智方面具有更多优势。农商银行可以通过发展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切实解决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使全产业链多种金融产品互为补充,助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达到帕累托最优。

(二)匹配组织保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确保将内外部各项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农商银行还应搭建专门的组织架构。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在总部和各级分支机构设立服务乡村振兴的专门职能部门(例如“三农”事业部或乡村振兴金融部),由专职部门统筹推进服务乡村振兴相关事宜。二是优化网点分布。结合乡村振兴的新农村和新农业建设需求,对现有农村和社区网点进行整合优化,哪里有需求,就将服务阵地延伸到哪里。三是组建一支专门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按照“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加强关于现代农业、种养业常识、涉农企业经营管理等非信贷知识的培训,在本行培养储备一批农村金融人才。

(三)匹配产品创新

乡村振兴本身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优化升级,这个过程必然伴随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升级。加之,全球新冠疫情发展正在对经济社会产生愈来愈深远的影响,农商银行要想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必须匹配与之相适宜的金融产品。

建立基础数据库,丰富线上金融产品。一方面,夯实数据基础。通过结合金融科技应用,在整合农村客户、账户、交易数据的基础上,深耕数据分析和客户画像挖掘、产品分析、市场分析和精准营销等数据建设,强化数字支撑。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思维,在自身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增加科技运用融合,使金融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高效。

激活农村资源,精准设计信贷产品。以农村产权确权和“三资三化”平台建设为契机,赋予公允价值,激活农村“沉睡资本”。一方面,积极与政府密切合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让农村资源得以畅通流转。另一方面,主动围绕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探索发放“两权”抵押、农业设施、设备抵押、销售订单融资等模式,解决“三农”领域融资难问题。

实施普惠服务,推出标准化产品。一方面,树立“信贷工厂”的研发理念,推进普惠小微信贷产品标准化。另一方面,加强与省市县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逐步引入银担“总对总”见贷即保批量担保业务。

(四)匹配科技赋能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能够高效准确地获取服务对象,特别是线下接触困难的农村地区客户相关信息,有效解决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

加快场景搭建,试点农村大数据应用。积极沉淀并充分利用涉农数据,构建农村大数据应用能力,是农商银行实现“三农”精准服务的关键因素。除了加强对自身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涉农客户交易数据的收集和积累,更要加强与教育、医疗、电商等系统和平台的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农民的消费、教育、医疗等各个消费场景中。

加大科技融合,创新涉农线上金融产品。在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下,非接触金融服务已成大势所趋。农商银行应借助互联网渠道和数字技术,加快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智能理财等各类线上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落地,为农村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选择。

(五)匹配风险管理

农业产业作为生产周期长、投资见效慢的基础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农商银行要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内外风控互联”的多维度风控防线,方能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持续助力。

建立涉农信用体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农商银行要积极与当地政府对接,通过银行基层网点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双基联动”,加快信用村镇建设。

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分级风险管理模式,建立综合风险宏观管理下探至微观层面具体业务风险控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推出分层限额管理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动态适应性调整。

健全数字风控体系。要建立合规操作风险预警机制,常态化开展线上监控和风险分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农商银行应在具有一定创新容忍度、理性对待支持乡村振兴风险的基础上,对创新金融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加强管理。通过建立大数据风险分析模型,分析农村经济运行情况、金融行业发展情况、区域经济情况、信贷行业情况以及客户行为等数据,从而对服务创新进行风险评估,尽可能将风险防御前置化,保障农商银行的服务创新得以顺利进行。

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农商银行应以人为本,不断强化内控合规文化建设。要完善合规审查机制,将合规审查作为规章制度制定、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运营等经营管理行为的必要程序。要常态化开展合规文化宣导与教育培训,确保将合规管理理念传导至每位员工,将合规管理镶嵌至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

网站编辑 - 李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