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观察>

草原金融“活”起来 营商环境“靓”起来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尚勤 发布时间:2022-04-15

“各位记者如果需要买内蒙古牛羊肉、土豆、奶制品、大米都可以通过平安集团、工农中建的App、电商平台,价格优惠不优惠看你们财力了,希望你们多来这个渠道和平台上看看……”2019年底,到任内蒙古银保监局3个多月的党委书记、局长王文刚在北京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卖起特产、做起广告。自上任第一天起,他的心里就时刻装着内蒙古的金融发展。近两年来,他和党委班子成员一起做好表率,走访小微企业、体验“智慧政务”、调研普惠金融、与网点客户交谈……通过现场督导、问卷调查、小范围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为重构内蒙古金融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不辞辛劳地忙碌着。

明确金融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定位,对标市场评价度、企业感受度和群众满意度来转观念、强作风、提能力、抓落实,内蒙古银保监局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从供给侧发力,切实提升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质效,为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改革破题 下好提质增效“先手棋”

深化改革,制度先行。内蒙古银保监局进一步健全监管政策,强化监测分析和督促考核,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由班子成员任组长,对全部11个分局及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进行督促指导,实地检验政策执行和问题整改情况。同时,建立协同配合、信息沟通、问题跟踪和工作提升机制,形成政策传导、执行、反馈、评价的工作闭环,确保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将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监管只有动真格,效果才能真落地。行政处罚360项,取消9名银行高管任职资格,禁止26人从事银行相关工作,21家网贷机构全部停业,保险兼业代理的160家问题机构出清,全力支持“黑财清底”……2020年以来,内蒙古银保监局严厉打击金融欺诈、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处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更好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就必须加强政策统筹,联动各方资源形成‘一盘棋’。”内蒙古银保监局党委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内蒙古银保监局与地方金融监管局等联合推出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的12条措施,与人民银行等做好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等政策传导和接续工作,完善与农牧、财政等部门协同会商机制,联合公安等部门共同做好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一项项“联动”机制背后是一次次合作共赢,更是一次次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的落地实效。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工作中,以金融服务提高民生福祉被内蒙古银保监局列为“头等事”。那么,“头等事”具体如何落地呢?内蒙古银保监局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开展“僵尸债委会”集中清理行动,通过“金融乌兰牧骑”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年”活动,成立“内蒙古北佳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明确投诉热线管理“十条举措”,推出优化信用环境等10项民生项目、38项措施。同时,完善快速处理机制,建立重大投诉跟踪督促机制,强化消保监管评价结果运用。2020年以来,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组织活动9000余场,受益群众1000多万人次,投诉热线满意度达到99%以上。

深化“放管服” 驶入简政放权“快车道”

打开“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动动手指即可便捷高效地实现行政许可线上办,而行政许可统一窗口、“好差评”评价系统等的建立也为内蒙古银保监局构建了政务服务“线上+线下”综合平台,并得到了众多用户的点赞。而在市场准入、简政放权以及制度清理等方面,内蒙古银保监局一直在进行上“承天气”符合政策导向、下“接地气”符合当地实际的有益探索。

在市场准入上,内蒙古银保监局强调一定要“平等对待市场主体,落实依法促公平”,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同时,成立行政许可委员会,建立分层审批机制,实现工作机制、程序流程、文书格式“三统一”,并及时将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核,及时公开行政许可信息。

在简政放权上,内蒙古银保监局既让“机构少跑路”,也重点强调“放权不放任”。2021年2月1日起,内蒙古银保监局取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考试,将部分高管任职资格由审批制改为报告制,将盟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权限下放至各银保监分局,并优化审批流程,实现行政许可“全程网办”。同时,坚持权责统一,建立局系统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综合评估准入效果,提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项目占比,不断完善“互联网+监管”建设。

此外,内蒙古银保监局推出三项清理“瘦身”行动(清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清理评估规范性文件、清理精简报告报表),切实为基层减了负,让机构“轻装上阵”,让监管“质效双升”。

靶向施策 激活服务小微“动力源”

2021年6月末,内蒙古自治区内法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65.6亿元,户数34.68万户,连续多年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信用贷款和无还本续贷余额分别较年初增加150亿元和21亿元,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上年下降0.7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降0.2个百分点。2021年上半年银行机构为企业主动减费达2.77亿元。

一个个数字和真金白银的让利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务实创新,更离不开内蒙古银保监局的指导、引领和监管。

内蒙古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如何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堵点”和“难点”,内蒙古银保监局开出了三剂强药良方:

第一剂:目标导向。强化目标考核评价,组织开展监管评价,推进惠企政策落地,指导银行完善定价机制,下调贷款利率及上浮比例,明确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负担。正是对目标的强调和执行力的强调,才有了上述一串串靓丽的数字。

第二剂:优化机制。推动大中型银行一级分行建立普惠金融部门并向下延伸,地方性法人银行设立专门团队,打造立体化服务体系。同时,健全资源配置机制,指导银行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优先供应普惠型小微贷款,指导成立民营企业纾困发展基金、加大普惠业务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力度。强化核算考核机制,推动优惠政策向小微企业、基层倾斜,指导银行细化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和授信尽职免责规定,提升“敢贷愿贷”动力。2020年以来,辖内银行机构共对92亿元小微贷款进行免责,涉及人员2818人。

第三剂:创新驱动。深化科技赋能,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创新,推动开发小微企业“减税云贷”等线上信贷产品和“数据网贷”等网络供应链业务,增强“能贷会贷”能力;因地制宜开发“小企业循环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发展“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小额信贷模式;引导保险机构创新保单融资产品,为小微企业财产损失、资金短缺等提供风险保障。

银企村互联 筑牢信用体系“基础桩”

“在‘百行进万企’活动中,我们共推动组织政银企对接会235次,1331家企业获得意向融资2250亿元。同时,我们还协调政府部门提供并更新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其中入选名单企业有7101家,贷款余额达5179.6亿元。”内蒙古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在向记者介绍时还提到,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一线督导推动银行主动对接企业,对全面提升对接成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尽最大努力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关键是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为此,内蒙古银保监局推动工信等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银企双方提供信息查询、供需对接、抵押登记等多样化服务。由此,内蒙古银保监局成功在银行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不仅如此,内蒙古银保监局还联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建桥”,让这座桥惠及各方,链接千家万企。内蒙古银保监局联合税务部门上线“银税互动”平台,推出银税合作贷款,目前贷款余额达73.63亿元;指导农村中小银行与各级政府就业局签订创业担保贷款协议,做到贷款额度、期限“双增”,申请利率、条件“双降”,目前已为创业企业发放专属贷款超过6亿元。同时,联合财政等部门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考评,指导帮助银行积极争取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内享受免税政策的法人机构数量占机构总量的76.61%。

内蒙古银保监局党委深知,桥梁是连接的媒介,而良好的信用环境则是连接一切的基础。因此,他们瞄准了农村信用建档评级,深耕信用体系“试验田”。内蒙古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开展农村信用建档评级工作,制定“三步走”目标,推动银行主动对接乡镇政府、村“两委”,建立“党建+金融”模式,推进整村授信。内蒙古自治区内金融机构通过组织村(社)“两委”干部、驻村干部等成立村(社)评议组,加大走访力度,开展“春天行动”,借助研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等手段,精准开展信息采集,统筹推进全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争在2023年底实现建档评级全覆盖。

多维联动 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绿色+”“光伏+”“奶业+”……现如今这些特色金融服务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金融助力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发展的明星信贷产品和模式,这也正是内蒙古银保监局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特色产业的突破点之一。而另一个突破点则是——特色产业“牵头行制度”。内蒙古银保监局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现代育种、农业“卡脖子”技术、智慧农业等领域加强创新,为坚定不移做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区涉农贷款余额8860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533亿元。

为优化乡村振兴营商环境,仅仅找到“突破点”还不够,还需要绘制重点供给“精品线”。内蒙古银保监局指导设立的“农牧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就是“精品线”之一。

在呼和浩特农牧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前来办理贷款的一位大叔。在交流中,记者得知,由于农牧民工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缺乏有效抵押财产等条件限制,他们在原农村居住地得不到金融信贷服务,在现居住城市往往成为被忽视的群体。内蒙古农信自2020年建立“农牧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以来,不仅为农牧民工设置服务专席,还特别定制“务工返乡贷”等产品,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农牧民工金融服务“两不管”“两头难”的堵点。

除“精品线”之外,2020年,内蒙古银保监局制定了资金适配性较差县域存贷比提升计划,现在资金适配性较差县域数量降幅已接近50%,县域有效资金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内蒙古银保监局还推动开展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抵押、活体牲畜抵押和仓储质押业务,拓宽涉农信贷增信方式,引导银行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予以倾斜。目前,辖内10个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645.63亿元。

有了点、延了线,还要扩大乡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内蒙古银保监局采取定期监测考核方式,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通过乡镇网点辐射、预约服务、流动服务、设立助农服务点等方式,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还创新推动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成立上千支“乌兰牧骑式金融轻骑兵”、蒙商银行启动“爱心港湾”公益服务活动、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打造“三农”保险服务体系。目前,辖内乡镇银行服务覆盖率99.63%,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100%。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内蒙古银保监局将织密巩固脱贫成果“服务网”作为当前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及时宣传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督促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做到“能贷尽贷”,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47.01亿元;全力配合做好银保监会定点帮扶工作,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延续“一结对,两优先,三保障”政策。目前,帮扶单位累计直接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1.33亿元,购买、助销农副产品8626万元,培训各类人才4102人。

脱贫攻坚胜利完成,防止返贫任重道远。内蒙古银保监局亮出两把“利剑”:一是引导保险机构将临贫易贫边缘人群纳入动态监测和保障范围,解决非建档立卡边缘人群致贫返贫问题,为全区162万临贫易贫人口提供3276亿元风险保障。二是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积极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目前贷款余额达42.19亿元。

在内蒙古银保监局的荣誉墙上,那块“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奖牌熠熠生辉,荣誉的背后浸润着多少汗水与故事,也就沉淀着多少感动与付出。它是一份厚重的嘱托,更是内蒙古银保监局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网站编辑 - 尹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