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风控>

找准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避风港”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谭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学博士 发布时间:2022-03-25

银行业是数字化转型赛道上的引领者,也是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银行机构逐渐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持续加大技术投入、产品创新和流程改造力度。2020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领域资金投入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20%。

总体而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正逐渐从局部突破走向全面推广、从通用领域走向细分领域,且不同类型银行的转型进展差异较大。《中国上市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显示,国有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指数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成为第一梯队,相比之下,股份制银行处于第二梯队,中小银行处于第三梯队。受经营规模、资源投入、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制约,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重重挑战,特别是能否处理好转型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中小银行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

数字化转型中风险管理的变与不变

发挥数字化手段的便利性,银行业风险管理可实现效率、精细度、成本等领域的质效优化。风控效率提升。在传统风险管理模式下,信贷客户信息采集需要大量基础材料,客户体验差,信息录入、审核和审批均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随着物联网、政务信息大数据、OCR等技术的普及和风控模型的广泛应用,银行信贷审批效率显著提升。  

风控精细度提升。传统风控模式下,中小银行开展客户信用评级更多依靠经验判断和主观排序,且偏重客户财务数据分析。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银行可实现对客户所处场景、行为习惯等多维度数据的深度挖掘和量化分析,落实客户精准画像,极大提高了客户风险评估精细度。同时,借此建立更加精细的差异化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银行提升信贷产品竞争力,更好服务优质客户。

风控成本降低。数据获取、量化分析技术的普及,降低了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信息获取、贷后管理和贷款清收环节的成本,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释放了人力和管理资源,促进银行业向轻资产模式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转型虽然为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其毕竟是手段而非目的。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和逻辑不会改变。

首先,风险偏好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没有变。银行应在自身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框架下确立自身风险偏好,围绕这一偏好设计目标客群、产品服务和风控流程,特别是区域性中小银行更应聚焦推进数字化风险管理,避免陷入简单模仿和同质化竞争。其次,风险的不确定性没有变。技术不能包打天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银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预测能力,但尚不能完全覆盖风险管理全流程,风控模型设计、数据清洗等都离不开从业人员长期的业务理解和经验积累。同时需明确,目前智能和人工风控手段均无法全面覆盖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再次,风险的穿透和全流程管理没有变。银行一方面要落实数据信息穿透管理,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防范欺诈风险;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全流程管理,在模型设计中全面落实贷款“三查”,强化信贷安全生命周期管理。

中小银行需关注转型六大风险

战略风险。中小银行要避免两类误区。一是未将转型纳入战略层面统筹规划,仅在局部开展产品研发和流程调整,导致传统组织架构难以匹配转型要求,无法形成协同效应。这一现象在中小银行较为普遍。高管层受传统思维影响,虽然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但仍希望通过局部跟随策略避免短期经营成效的波动。二是盲目转向自身不熟悉或与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不匹配的高风险领域,过度提高风险偏好,追求短期转型红利,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信用风险。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个体信用风险。但随着欺诈手段不断翻新,行业内的欺诈风险持续上升。目前银行业围绕场景、平台和生态的各类创新逐渐深化,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的金融服务相互交织,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增强。而中小银行在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时,往往过度依赖平台对客户的风险评级,下一步仍需着力提升客户信用水平评价和风险穿透管理能力。

模型风险。当前各类风险计量分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但模型本身的风险不容忽视。根据存量大数据信息建模,难以完全避免准确性、及时性不足问题,因此,在运用模型进行风险识别计量时,必须强化基础理论正确性评估、使用过程监测和模型验证,否则可能滋生更大风险。同时,数据治理也是优化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要从繁杂的大数据中甄别筛选真正有价值的风控信息,需要着力降低冗余度,避免清洗错误和虚假数据,统一数据标准,强化数据整合和深度挖掘,提高内部数据质量。

流动性风险。一方面,快速迭代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产品不断分流客户和资金,不利于银行保持负债稳定性;另一方面,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且随着支付交易更加便捷,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新挑战。

合规风险。以跨行跨界为特征的场景金融业务将使银行面临来自不同业务领域和司法管辖区的监管规则,增加了业务合规风险。同时,客户信息保护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2021年以来,陆续有多家中小银行因“未经同意查询客户个人信息”等原因被金融管理部门处罚。中小银行需关注内外部数据应用的合规性,同时明确与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时应获取哪些数据、如何确保合法合规。

信息科技风险。一是业务连续性风险。银行运营要求保持“7×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这意味着极大规模的交易数据,对业务系统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且线上业务系统构成复杂,一旦某个节点运行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全系统的持续性。二是线上渠道的日益普及暴露出更多网络薄弱环节,给黑客等灰黑产业提供了更多可攻击点,银行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增大。

中小银行要转型,更要安全

立足长远,完善战略规划设计。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中小银行要及早谋划、理性布局。在战略规划之初,将风险偏好、资本管理等理念融入其中、同步推进,在组织架构调整、流程优化过程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密切关注、主动应对转型进程中的风险,切实发挥数字化对经营转型和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

出优势,稳步加大资源投入。建议中小银行立足自身定位和经营特色,发挥深耕地方的“ 地缘”“人缘”优势,选择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量力而行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在积极培育业务增长点的同时,通过与产业链、特定区域、特定客群和特色场景的有机结合,多渠道、多维度获取数据信息,提升风险管理质效。

“授之以渔”,积极借力技术合作。建议中小银行在把握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合作,吸收借鉴前沿数字技术,不断改进精细化运营、大数据实时风控、用户体验提升等解决方案,共享科技公司经营管理和风控决策经验,逐步沉淀自身技术能力,培育自主研发创新意识。其中,在该领域起步较早、已形成一定优势特色的中小银行,可探索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区域性、平台性合作机制,取长补短,合力推进金融生态圈建设,提升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

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监管环境。建议监管部门持续健全相关监管机制,明晰业务边界,推动银行机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落实穿透监管要求,强化自身合规管理。持续规范金融行业特许经营,消除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空间。同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反垄断监管,加大对信息收集和“霸王条款”的治理力度,规范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在相关金融领域的竞争行为,在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网站编辑 - 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