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因地制宜  深挖优势  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 

2024-02-22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张正平

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提出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进一步明确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启了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农村中小银行在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才能在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中行稳致远。

因地制宜走好普惠金融之路

从当前的发展实际看,一方面,区域发展差异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等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环境也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农村中小银行的资金实力、人员构成、治理结构等参差不齐,探索普惠金融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因此,农村中小银行高质量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充分考虑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特点。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对金融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大型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充分考虑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特点,就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更无从谈起。因此,农村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相关扶持政策、农户素养等情况加以统筹考虑,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服务。

充分考虑自身约束条件。农村中小银行数量众多且高度分散,经营范围受限,不同地区的农商银行经营水平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发展普惠金融不仅要根植当地农业农村情况,还要考虑各家机构在资产规模、治理水平、人员构成、风控能力及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不同进度,在战略规划、实施方案、推进路径、资金投入等方面充分结合机构自身特点,做出差异化安排。

充分考虑当地金融市场竞争状况。自2006年起,我国开展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先后准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2012年以来,依托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新型网络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农村市场。近年来,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利用资金、成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半径,与县域农商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的竞争情况差异较大,农村中小银行需在洞悉竞争格局的前提下寻找发展机会,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或将成为破局之道。

充分考虑本省农信系统改革进程。当前,新一轮农信系统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依据“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原则,部分省份已完成改革工作,组建省级农商银行或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其余省份的改革方案也在积极酝酿中。与此同时,不少省份选择合并多家县级农商银行(农信社)组建地市级农商银行,以“抱团取暖”的方式推进改革化险,同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区域金融服务能力。本省农信系统的改革将对相关农商银行普惠金融战略的实施和业务推进产生重要影响。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受农业数字化水平较低、农户金融素养不高、农村地区信息采集困难等客观因素影响,即使拥有强大的数字技术优势,大型银行想要在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也并不容易,相较而言,农村中小银行在以下方面仍拥有自身比较优势。

突出的地域优势。农村地区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阵地,作为支农支小主力军,农村中小银行长期深耕农村市场,致力于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农村中小银行的经营范围一般限定在县域,并在农村地区设有较多的分支机构,网点覆盖范围更广,距离“三农”客户更近。此外,作为本土金融机构,农村中小银行不仅更熟悉当地经济、产业发展情况,也更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提供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特定的信息优势。农村中小银行长期深耕本地,拥有特定的信息优势。一方面,农村中小银行的员工大多为本地人,其家人、家属、朋友遍布本地,因而可通过这种特殊的社会网络获取最新的、多样化的信息;另一方面,农村中小银行往往是本地存贷款规模占比较高的金融机构,在当地拥有较强的影响力,与本地政府也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更容易获取有关“三农”的政策信息和金融项目。此外,考虑到农村地区“软性”数据信息获取难度较大,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缘地缘和与地方党政的信息优势将是农村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

明显的“规模”优势。相比大型银行,农村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相对应的,具有管理层级更少、决策链条更短、战略更灵活、更贴近客户等多重优势。一方面,农村中小银行作为独立法人,在奖励、考核、人员安排等方面拥有自主决策权,可根据本地情况灵活选择适配本地、本行发展特点的普惠金融策略。另一方面,尽管农村中小银行规模小,但这种小规模组织更容易与本地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普惠金融客户形成对等的关系,更能获得客户的信任和好感,更便于及时巩固、维护与客户的关系。

以农金高质量发展助力普惠大文章

金融强国建设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农村中小银行要精心做好顶层设计,重构经营战略思路,明确目标与具体路径,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坚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农村中小银行应立足当地目标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坚持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应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及时了解当地政府、小微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信息和特征变化,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金融需求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瞄准新市民、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县域城镇化建设等新兴领域,深入研究上述领域的金融需求特点,主动对接相关政府部门和需求主体,立足已有业务优势,寻找普惠金融新的增长点,与大型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建立互相补充、良性循环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促进银行提质增效、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中小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无动于衷”,要因地制宜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设计,制定战略规划,明确实施方案,谋定而后动。二是坚持制度先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项技术的落地和应用都需要制度保障。三是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农村客户、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决定了相当长时间内农村中小银行的线下优势依然存在,因此农村中小银行应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四是坚持固本强基,数字化转型要在合理借助外力、提升科技实力的同时,积极完善自身能力建设,真正提升机构的竞争力和安全性,筑牢普惠金融发展根基。

持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从已有的改革实践来看,农村中小银行可从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首先,严格筛选控股股东,强化股权治理机制。例如,农商银行资本规模有限,容易被恶意股东控股后掏空,因此,需建立必要的筛选标准,选择口碑良好、热爱“三农”、坚守长期主义的优质股东作为控股股东,推进股权治理机制的完善。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探索党委会与董事会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具有农商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再次,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形似”走向“神似”。农商银行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已是“标配”,但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公司治理结构作用,需进一步细化制度措施、明晰权责边界,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稳妥推进合作共建。对于大部分规模小、科技薄弱的农村中小银行而言,可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首先,对农商银行而言,应与省联社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省联社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提升农商银行创新普惠金融的能力,主动对接当地政府部门,发挥人缘、地缘优势,整合政府资源,建立共享机制,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其次,农商银行可与国有大型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基于大型银行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多年的沉淀,结合农商银行在农村网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农商银行与大型银行在技术输出、资金批发、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模式。此外,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应用方面,农商银行可与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加强合作,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渠道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

展望未来,农村中小银行不仅要苦练“内功”,坚定实施差异化战略定位、加快数字化转型、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合作共建,还需进一步从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优化发展普惠金融的外在环境,形成内外协同的良性发展局面,共同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