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用创新思维和硬核手段化解处置风险

2023-12-25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云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倪立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云南农信始终坚持安全发展和底线思维,持续深化对风险化解处置规律性的认识,全面重塑风险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多种风险化解处置手段,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着力处置化解存量风险和高风险机构风险,不良贷款和不良率连续4年“双降”,高风险机构全部摘帽出列,云南农信走上发展速度更快、经营效益更优、风险管理更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打好主动仗 风险化解处置见成效

云南农信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改革之本、发展之要、经营之基,全力化解处置不良贷款,全省农信社存量风险大幅压降,增量风险有效遏制,资产质量显著提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推动风险底数清仓见底。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从理事会层面建立统一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理事会、各专业委员会以及高级管理层的决策职能,规范决策流程。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风险管理偏好,建立完善各类风险管控流程体系,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以真实的数字体现真实的业务,以真实的业务体现真实的业绩,组织开展不良贷款核查、资产质量真实性和不良贷款处置合规性检查、信用风险排查等一系列专项检查,唯真、唯实对高风险行社贷款进行全面摸底,做到风险底数清、方向明、目标准、管控强,处置基础实,化解效果好。

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完善风险预警长效机制。加强对风险前瞻性研判,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实施高风险机构分类核定授信限额、设置业务品种风险损失控制限额、强化信贷政策制定和信贷负面清单管理措施,前移风险防控端口。建立信用风险监测机制,对高风险行社风险指标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对大额风险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形成识别——排查——处置——反馈——优化闭环管理,有效督导和防控风险反弹劣变回潮。

加大拨备计提和利润留存,提升风险化解仓储能力。将拨备覆盖逾期信用损失情况纳入日常风险监测,重新检查高风险行社拨备计提情况,督促各机构拨备计提与机构真实风险状况相匹配,实现拨备计提完全覆盖逾期信用损失,提升高风险机构风险抵补能力。强化监管政策窗口指导,用好用足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阶段性下调政策,合理配置可释放的不良处置财务资源,兼顾贷款核销和利润补充,进一步增强风险处置“输血”功能和自我储备能力。

拓宽新渠道 风险处置方式立体多元

云南农信积极探索风险处置的新路子、新方法、新举措,有效拓展运用市场化工具,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机构风险化解处置取得实质性突破。

建立挂钩“包保”督战机制,以精准督导提升处置质效。制定重大风险资产处置化解攻坚挂牌包保督战工作方案,自上而下推行省、市(州)、县三级领导班子重大风险处置化解攻坚“包保”责任制。省联社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包保”情况最为复杂、处置难度最大的高风险机构,“一社一策、一企一策”,明确风险处置化解时间表、路线图和优先顺序,高风险行社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连年大幅“双降”,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不良资产长效清收机制,以“典型引路”提高清收化解效率。持续开展不良资产现金清收、贷款重组、以物抵债、综合处置、呆账核销工作,不断完善风险处置“工具箱”。精选、编写不良贷款处置案例,系统总结云南农信在风险处置中采用的“政企联动”清收、“农信社+企业+农户”模式清收、风险补偿金清收、司法清收等实用性做法和宝贵经验,提升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业务管理水平。

创新风险处置市场化机制,以外部合作拓宽处置渠道。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社会投资人、律所、拍卖机构对接,探索资产证券化、结构化交易等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与途径,以不良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为原则,将风险贷款实施资产包组合管理,提升议价能力和转让效率,规范市场化转让流程,提升不良资产处置价值,各项风险指标达到出列标准。

探索改制化险处置机制,以改革改制促进风险化解。将风险化解处置与农商银行改革改制紧密结合,通过引资引智引战略投资,探索以发起人购买不良资产的方式促进重大风险加速出清,提升改制农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处置效率。

运用新型资本补充机制,以资本补充增强机构实力。探索多元化资本补充路径,优化资本结构,压实农村中小银行股东常态化补充资本的责任,健全资本约束机制,增强损失吸收能力,强化风险资产扩张与资本补充协调发展能力,提升抵御风险能力。2021年成功申请运用44亿元政府专项债券补充重点机构资本,解决了相关机构内源性资本补充不足、外源性资本补充缺乏的难题,增强了资本实力和自身“造血”能力,加速高风险机构摘帽出列。

重构治理体系 推进风险治理能力

现代化风险化解处置的实践反复证明,风险重在防范、关键是治理。云南农信将不断总结风险化解处置经验,着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紧盯风险高发点和管理薄弱点,在巩固前期风险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探索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健全完善风险处置和监管政策连接机制。搭建覆盖风险类别、业务领域、政策变化的风险防控体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健全风险动态防范化解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原则,构建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与机构主体的协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风险处置机制,提高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政策敏感度,抢抓风险化解阶段性政策窗口期,统筹用好地方行政资源与监管政策资源,形成风险处置责任清单化和监管政策一体化。

健全完善内控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风险防范化解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明确法人机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对标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坚持从严治社,按照“双线”风险防控责任要求,强化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内控理念,大力倡导“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厚植风险管理文化。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应急机制和处置协调机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风险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处置流程,健全预防、预警、报告、响应、决策、处置、事后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风险应急机制,搭建与地方政府、司法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对接机制、平台机制、反应机制和联动处置机制,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打破区域信息数据壁垒,严防“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形成风险管控合力,增强风险敏感性,提升风险防控行动力。

建立健全风险管控考评问责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客观公正的正向激励与负向惩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健全薪酬延期支付和追溯扣回机制,完善高管、中层和员工风险问责体系,探索建立风险履职责任基金,将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覆盖到高管、重点岗位中层及一般员工,全面增强各治理主体的底线意识、责任意识、合规意识、风险意识,形成“稳健理性、坚守底线、治理有效、创造价值”的风险管理导向,形成有权必有责、失职必问责、问责必到位的风险问责制度体系,增强风险考评问责的震慑作用,构建风清气正的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风险处置多元化政策工具管理机制。结合农信属性和特性,按照监管评级、央行评级等监管政策要求,探索构建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政策体系和资本补充工具,拓宽风险化解处置渠道和工具,鼓励法人机构优化治理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创造条件通过可转债、配股、二级资本债、政府专项债等方式补充资本,扩大内源性和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健全完善风险处置政策工具与市场主体遥相呼应、内源补充与外源补充互融共通机制,增强法人机构的资本实力、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实现内涵式增长、集约化经营、 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2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