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抓队伍生态 用同样的人干出不一样的事

2023-12-18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江苏淮安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东

近年来,江苏淮安农商银行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全行改革发展的核心变量,以“普惠视角建队伍、建好队伍做普惠”理念,秉持“一盘棋”系统思维,以“用同样的人干出不一样的事”的信念和决心,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选人用人水平,倡导奋斗文化,打造了一支“符合要求、契合需求、贴合改革”的新时代农金队伍,为全行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添力。

定方向:规则引人,打造“系统化”农金队伍

符合“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第一,谁坚持长期主义,谁紧跟改革发展步伐,谁能创先争优、进位争先,就提拔重用谁,这是原则,也是导向。对此,淮安农商银行将干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分离,单设党委组织部,全面跟踪后备干部、中层干部的“培、选、用、管”,抓住“关键少数”。2020年以来,3名中层干部提拔至高管岗位,2名高管实现职务晋升,高管“破冰”为全行干部生态优化“开了个好头”。

贴合“改革转型”定位。2019年起,淮安农商银行全面启动零售业务转型,按照“从普惠中来、到普惠中去”的理念,全面上收1000万元以上贷款至总行公司部,所有基层网点、一线人员专职普惠。在此过程中,行党委秉持“先跟后领”理念,不靠“换人搞运动”,而是“在运动中挑人”,前台业务部门及基层负责人选人用人均按此规则。在此基础上,长期坚持“人可换、事不断”可持续性原则,零售业务转型“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保持人的变动必须贴合改革发展所需。三年来,全行因普惠业务突出而被优先提拔重用人员高达80余人,在改革转型上“立起了标杆”。

切合“市场竞争”要求。行党委在“抓总、抓少”理念驱动下,打破过度扁平化架构体系,确保信息及压力直达传导,将93家网点按行政区域成立12家经营管理中心、2家直属支行,强化属地下辖分支网点统筹管理,公开竞选经管中心“带头人”,党建、业务“一肩挑”,形成党建引领、示范带动、上下联动的集成效应。同时,在中心成立营销、风控两个团队,负责辖内信贷平行调查,提高服务效率。对客户经理实施“中心垂管、支行直管”的双重管理体制,确保“专业调教插到底”“日常管教零距离”,经管中心的模式,在改革转型初期,为凝心聚力、应对竞争“培养了骨干”。三年间,全行从信贷客户数不足4万户到突破10万户,中层干部队伍实现从“老气横秋”到“年富力强”的巨大转变。

契合“专业导向”要求。新时期下农商银行的改革发展,具备“引领”和“服务”属性的“总行头部”能力建设是核心和关键。对此,淮安农商银行采取“机关先行”的步骤,优先从基层优秀85后中层且具备专业背景的干部中选拔任用至普惠金融、电子银行、金融市场、信息科技等“牵引性、支撑性”岗位,成立专门的数据资产部,强化数据治理、引入、应用,培养数字化转型人才。将具有注会、司法、律师从业资格的人员统筹至专业对口部门跟班、锻炼,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和输出。

建生态:机制带人,打造“市场化”人才环境

强化队伍“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严选严管,将选人用人纳入《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规程》,贯穿于“选拔、任用、考核、奖惩”各个环节,把好“每道关”。修订、新增干部挂职锻炼、中层干部管理、后备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确保人才管理有章可循。2020年以来,后备人才扩充选拔9次,涉及中层后备干部98名、后备客户经理95名、后备运营主管74名,提拔转正分别为50人、61人、34人。理顺职级序列,搭建“十级九档”职级薪档网格,实施客户经理、柜员星级等次管理,打破单纯职务晋升“天花板”,构建管理序列、专业序列“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激励“每个人”。突出履职评价,党委下设考评中心,制定《履职效能考评办法》,聚焦全年经营管理目标及阶段性计划,采用“与同期比、与目标比、与前列比”等360度综合评价,踩好“每个点”。严抓末位淘汰,制定《中层干部末位调整管理办法》,围绕履职尽责、合规执行、进位争先,刚性执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2021年以来,全行累计末位调整经管中心、支行负责人8名,组织调整部室负责人1名,淘汰客户经理6名。

着力改善“员工成长环境”。科学量化选才,实施岗位标准化建设,测算岗位价值评估系数,数字化展示岗位价值,确定核心岗位,定向将高学历以及具有注会、注税、律师、金融理财等资格的25人配备至资产负债管理、诉讼等重点岗位。培优重点人才,优选13名研究生、管培生、专业技术人员到重要岗位挂职锻炼,5人提拔至管理岗位;市场化方式引进科技人才5名,采取“上挂、中兼、下沉”方式,将科技人员有计划安排跨平台、多岗位历练。做实部室双选,将10名“85后”年轻干部放到总行核心部门“挑大梁”基础上,果断破题部室人员“冗员低效”,2022年完成部室岗位首轮双选,5人调岗、5人离岗,发挥“鲢鱼效应”。鼓励部室5名副总下沉基层,3名支行中层管理人员调任部门副总,形成双向引流。交叉挂职锻炼,强化外联外拓,加强干部挂职。选派1人赴省联社挂职锻炼,安排9名部室中层副职及中层后备干部到基层支行“扛重活”岗位兼职。三年来,全行累计选派58人次基层干部、年轻骨干到基层一线、政府部门挂职。

优化完善“考核激励规则”。树立鲜明绩效考核导向,确保规则适配高效。优化工资切块管理机制,突出岗位工资分布与岗位定位相匹配,让岗位产出同岗位价值呈显著正相关。管理岗位突出“履职”,侧重考核经营目标达成。柜面岗位突出“服务”,固定工资考核占比高、绩效占比低,侧重考核其服务效率和柜面保障作用发挥。营销岗位突出“业绩”,固定工资占比低、绩效占比高,激励其创造和实现价值。新工资管理机制下,员工月度岗位工资和津贴收入平均提高14%,增长覆盖率达100%。其中,75%中间收入人群取得了78%的薪酬总额,持续推动员工收入结构由“倒三角型”向“橄榄型”优化。建立绩效分配优化机制,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提高模拟利润考核对应绩效占比,持续推动绩效系统迭代升级至3.0版本。把利润贡献作为落脚点,优化形成量增质升的绩效考核体系。2022年,全行模拟利润考核占比较前一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建立绩效分配导向机制,聚焦“三年规划”一个核心目标,创设纵向、横向两套PK体系,突出绩效向“营销一线、优胜单位、获胜个人”三类重点倾斜,真正发挥绩效“风向标”作用。新绩效分配机制下,营销一线绩效占比75.5%,较改革前提升4.9%;年度考核第一名单位绩效总额是最后一名的3.9倍。

不断强化“机制项目创新”。搭建荣誉勋章体系,在年度“双先”考评基础上建立“四十佳”固定评比机制,优秀客户经理、运营主管、柜员优先纳入后备人才考评范围。以网格化营销为依托,强化中心、支行各岗位人员横向、纵向PK,常态化授予荣誉勋章,作为选人用人重要参考。延伸巡查督导机制,在全省首创基层党支部、营业网点“巡查督导”机制,对零售转型、增户扩面、不良清降、综合考核落后单位实施党建、业务专项巡查,通过巡查解聘2名支行行长、提前轮岗3名支行负责人,巡查“移动探头”作用不断显现。机制引导“退而有为”,优化协理员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员,给予政策“提前退线”,在加快新老交替的同时,发挥协理员余热,引导担任纪委“巡查督导”派驻员、网格管理督导员,让“二线再上一线”以制度形式固化。

重教培:文化育人,打造“家乡银行”品牌形象

在传承中播种发展基因。淮安农商银行先后历经三任党委班子。2011年至2014年第一任党委,文化磨合、风险控制,在困难中前进、在磨合中发展;2014年至2020年,第二任党委拨乱反正、化解不良,依靠自身努力实现从高风险机构的“自救”。没有前两任班子的领导和改革,淮安农商银行根本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感恩和传承是新一任党委向全行股东、员工及当地政府、社会传递的明确价值观,在感恩中接续、在奋斗中传承是全行文化育人的根基。

在实践中铸造企业精神。自2019年起,全行从网格化营销启动时,提出以“狼性精神”引领全员比学赶超、争先创优,以“铁脚板”走出一条零售转型的新路子。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淮安农商银行在行内外倡导“龙舟精神”(同舟共济、同向发力,同心同德、同争共上),凝聚全员力量打赢市场竞争翻身仗。2021年,淮安农商银行成立十周年,“周到金融 家乡银行”企业文化品牌正式亮相,党建行史馆正式落地,新时代的淮安农商银行企业文化有形更有魂。

在教学相长中赋能全员。全行坚持“教培”就是生产力,把高质量教育培训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创立培训项目品牌,建立“高管讲堂”,要求所有高管“人人讲、带头讲,讲专业、讲奋斗”;打造“半月谈”大讲堂,鼓励员工能力和经验“输出”;建立“思变会”特色训练平台,引导全员碰撞思想、共享交流;扩充内训队伍,强化专业输出能力,打磨“精品课程”。对标找差常态化,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层分类实施专题培训,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对标先进单位,围绕做小做散零售转型、党建融合互促等方面开展互学互促。文化业务促融合,借助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感恩奋进力量、现代管理智慧。与清华大学等一流高校外训团队合作,举办专题培训班;依托恩来干部学院,强化党性教育现场教学;依托省联社在线学习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方式,提升干部队伍综合能力。

在关爱互助中凝聚力量。淮安农商银行在队伍建设上的“普惠视角”还体现在对员工的关爱上,成长资源人人可得、进步阶梯人人可上、幸福银行人人可享。打造运动银行,成立龙舟、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瑜伽、长跑等主题俱乐部,常态化打卡训练、教练培训、参加比赛,按年组织职工运动会,固定机制强化员工身心锻炼。打造淮商之家,在全市率先与市工商联携手,创新“淮商易贷”应急资金互助平台,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应急资金。挂牌成立首家“淮商之家”,为全市民营企业打造综合服务阵地,在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互动合作中,形成具有农商银行独特地位的政银合作关系。主动履责担当,疫情起始,淮安农商银行果断向疾控四院捐赠50万元防控基金,向广大中小企业捐赠50万只口罩,向红十字会“生命教育·救在身边”主题公益捐赠16万元。从党委到支部再到党员直至全行员工,始终传递感恩、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激发员工社会责任感和事业责任感,“家乡银行”的品牌内涵得到全面升华和传播。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2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