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农信机构防范化解风险的浙江方略——对话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小龙

2023-12-15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本刊记者 孙思磊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确定“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点任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农信社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

受区域经济环境和治理能力差异化因素制约,目前部分农信机构的风险防范化解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准确研判行业发展风险形势?如何精准识别农信机构面临的差异化风险类型?如何构建适合农信发展的风险防控体系?这些问题的答案,或是求解“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打赢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这道时代命题的关键变量。

浙江农信是全国农信改革发展的行业标杆,各方面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地方金融的一面旗帜。尤其在防范化解机构风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最早实现了高风险机构清零,并逐步构建起具有浙江农信特色的风险防控体系,对于全国农信机构防范化解风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险从何来 找准农信机构发展的风险坐标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风险是银行业机构经营管理的题中之义。准确研判风险、识别风险是从容应对风险的前提。当前,我国农信机构总体风险稳定可控,但具体风险成因又千差万别。如何全面、准确认识农信机构的风险,准确定位农信发展的风险坐标,是破解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前提。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小龙认为,尽管我国农信机构的发展状况存在不平衡的现象,面临的风险环境也有差异,但基于浙江农信的实践经验来看,当前我国农信机构主要面临着三类风险,即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和不发展的风险。“精准识别三类主要风险,是农信机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前提。”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银行业的业务发展、风险状况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产业发展周期具有强相关性,外部风险是银行业机构面临的首要风险。在王小龙看来,同样是外部风险维度,农信机构与其他银行业机构也存在明显差异。除了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周期等“大环境”因素之外,农信机构受区域经济发展及营商环境甚至民间借贷风险等“小环境”影响因素更为明显。“农商银行是本土银行,立足本地发展,不能跨区域经营,其发展深受当地经济金融环境影响。浙江农信系统内一些行社风险一度较高,就与当地金融氛围一度较差有很大的关系。”王小龙表示。

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经营方向风险和道德风险,这是当前农信机构面临的突出风险,也是近年来部分问题机构风险的直接成因。经营方向风险主要表现为脱离支农支小主业、盲目贪大求洋、资金脱实向虚等,而道德风险则导致农信社系统违规违纪事件多发,一度成为金融腐败的“重灾区”。“既要防范离农脱小、离乡进城、偏离主业、跨区域经营的方向性风险,也要防范违规放贷、靠行吃行、以权谋私等金融腐败行为,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关系。”王小龙表示,“浙江农信系统也有个别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偏离主业、脱实向虚等情况,最终酿成了风险。选好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是关键,坚持做小做散的经营方向,作风正派。”

“不发展也是一种风险”,这是浙江农信基于自身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风险观”和“发展观”,体现出浙江农信对于发展的强烈忧患意识、对风险的预见性理解、对化险的前瞻性谋划,通过建立机制制度,保持队伍战斗力。

王小龙表示,从浙江农信的发展现状看,不发展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竞争力不强。“目前,全系统大部分成员机构已经是当地存贷款市场份额第一的‘小冠军’。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个别成员机构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现象,导致其主营业务增长缓慢、市场份额下降。”在王小龙看来,如果农信机构不能保持强烈的进取精神,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满足于一时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成绩,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最终形成风险。上述三方面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主动识变,才能精准应变。对于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梳理和精准识别,是浙江农信构建具有农商银行特色的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前提。正是基于对风险的精准识别,找准发展的风险坐标,做到对各类风险“了然于胸”,浙江农信的防险化险才显得“从容自信”。2021年,温州银行出现风险事件,一度陷入困局。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浙江农信战略入股并全面管理温州银行,开创了农商银行战略支持城商银行风险化解的全国先例,体现了浙江农信风险管理的能力和实力。

防于未然 战略坚守是防范风险的关键法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机构而言,坚持怎样的前进方向,走怎样的道路,往往最终决定路能走得多远、走得多稳。农信社70余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深化改革二十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农信机构唯有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坚持小法人发展定位,才能充分发挥成体系全方位的独特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真正实现风险可控、稳健发展。近年来,不少曾经发展速度快、风头一时无两的机构,最终出现风险,成为高风险机构,其原因大多是脱离了发展定位、偏离了发展方向,战略的失守最终导致经营的失败。

2012-2016年,温州经济增速腰斩、“两链”风险爆发,全市银行业不良率高企,最高达到4.41%,而温州农信不良率始终保持在1.7%以下,存、贷款市场份额双双持续提升。背后的逻辑在于坚持做小做散,踏踏实实干着别人都嫌弃的“苦活”“累活”,走出普惠金融差异化发展之路,个贷占比2009年突破70%,个贷户均仅20多万元,对公贷款户均仅300多万元。“战略风险是方向性风险,一旦出现战略偏离,注定会出现风险。农信机构防范化解风险,关键是要坚守初心,夯实基础,加强风险源头防控,把坚持‘姓农、姓小、姓土’作为风险防控的根本。出风险的机构往往急于创新,忘了根本。”王小龙表示。

2022年4月18日,浙江省联社整体改制成立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标志着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落地,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历经18年不懈奋斗,全系统从底子薄、基础弱的“差银行”,成长为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体系全的“好银行”。

谈及18年奋斗之路的主要经验,王小龙以“四个始终”作为回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守机构特殊定位,把服务挺在最前面,扛起社会责任;始终秉持一脉相承的企业文化,传承‘三水’精神,发扬新时代农信奋斗者精神。”

“四个始终”记录着浙江农信从“差银行”到“好银行”跃升的发展轨迹,诠释着浙江农信的战略坚守,也蕴含着浙江农信防范化解风险的核心密码。

记者了解到,自2004年浙江省联社成立以来,省联社历届党委班子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理念。从“做小不做大、做实不做虚、做土不做洋”的“三做三不做”经营理念,到“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盈利可靠”的发展逻辑,再到“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建设全国一流社区银行”的愿景目标,浙江农信始终坚持支农支小,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了大量短期看投入大、见效慢,但有利于民生福祉和社会发展的事。

王小龙表示,“现在回过头看,我们提出的战略和理念,与国发〔2003〕15号文提出的农信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办成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农信社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等重要原则是高度一致的,与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也是高度一致的。而正是对这些战略和理念的坚守,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我们不仅有力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自身发展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成功经受住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业‘两链’风险和金融业脱实向虚乱象等三大考验,在风险波动中实现逆势增长,用实践证明了这些战略和理念是符合农信实际、行之有效的。”

长期毫不动摇地坚持小法人定位和县域法人定位,是浙江农信战略坚守的又一体现。2004年浙江省联社成立以来,浙江农信坚定不移落实中央“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的精神,始终坚持小法人定位和县域法人定位,带领全系统坚持立足县域、深耕本土,确保每个县域都有一家“自己的银行”。

王小龙告诉记者:“18年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坚持顶住个别地区谋求组建市级农商银行和脱离系统的压力,全系统成员机构数量总体保持稳定,浙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计划单列市未单独组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的省份,也没有设立一家市级农商银行。坚持不鼓励成员机构跨区域经营,严格审慎对待成员机构跨区域经营诉求。”

“从系统内部看,那些分散的‘小’行社,反而比集中的‘大’行社发展得更好。我们相信,只要在国发〔2003〕15号文的‘四自’原则下,充分发挥小法人‘小’的优势,就必然能够走出一条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的农信特色发展之路。”王小龙如是说。

御险有道 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三级防控机制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对于农信机构尤其是风险压力较大的机构而言,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方式化解风险,如何构建起常态化、管用的风险防控机制。

对此,王小龙表示,“建立管用的机制是风险防范的根本保障,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充分发挥全系统在人力、资金、经验等方面的整体资源优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构建起完善的三级风险防控机制,通过比学赶超活动等机制,预判风险,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前瞻性识别、预警、监测风险,切实提高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记者了解到,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的“三级风险防控机制”,涵盖了成员机构、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和浙江省政府三个责任主体,是一个上下联动、内外协同、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完整体系。成员机构承担自身风险防范和处置的主体责任,具体任务包括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处置机制,提升金融科技在风险监测、预警中的能力。提足拨备、做实利润,及时处置不良资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完善资本补充机制,提高内源性补充能力,拓宽外源性补充途径,增强资本实力。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承担全省农商银行系统风险防范和处置的牵头责任,具体任务包括建立风险预警和监督机制,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日常管理指导和审计检查监督,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机制,加强信息科技和风险预警系统建设,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完善风险互助和处置机制,当发生个别成员机构自身无法化解和处置的风险或者全系统局部性风险时,由农商联合银行组织实施化解和处置工作,实现抱团取暖。

省政府承担全省农商银行系统风险处置的属地责任,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一行一策、标本兼治”的原则,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相关地方政府建立全系统的重大风险和突发性支付风险整体处置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当发生全系统无法化解处置的重大风险和突发性支付风险时,省政府启动风险处置应急预案,化解风险。这种制度安排,是充分落实国发〔2003〕15号文关于“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对信用社的管理职能,承担起对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精神的具体体现。

王小龙表示:“高风险农信机构一般都存在系统性的困难,帮助其化险解困并走上正轨,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以时间换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足够的监管容忍。”这些农信机构虽然不良贷款率高,但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信用,存贷款市场份额高,没有流动性风险,在监管容忍和支持下可以继续经营,并以时间换空间,在发展中化解风险。从浙江13个当年经营亏损的县域农商银行化险经验看,高风险行社要想真正解决风险都起码需要5年的时间,在微利中慢慢积累,最终走出泥潭,经过10年奋斗才可能跻身先进。因此,风险化解急不得也急不来。

穿透风险 紧盯风险背后“人”的因素

经过二十年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农信社改革化险取得巨大成就,总体风险形势较为稳定,但仍然有不少机构面临较为严峻的风险压力,甚至时而发生风险事件。观察目前高风险机构或个别机构风险事件背后的原因,除了业务方面的问题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关键人”的问题。对于农商银行这种规模相对较小的小法人银行而言,“关键人”如果履职尽责、担当有为、合规经营,则小银行往往发展质量和态势都不错。而一旦“关键人”失职失责、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规违法,则往往会给小银行发展带来“灭顶之灾”。

“银行风险表面是‘钱’的问题,实质是‘人’的问题,其根源往往都是道德风险,对于农信社这样的小法人而言,人比资本重要。化解风险不能单靠资本解决,而要有极强的定力和耐心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这是王小龙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观点。

王小龙表示,总结农信社发展历史,在风险判断上有两点经验特别值得关注:一是零售金融业务发展得好的农商银行,基本上风险都不大。背后的逻辑在于,这类农商银行往往建立了不是靠少数人而是靠广大员工奋斗的机制,发展根基牢固。二是建立干部员工特别是中层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的农商银行,基本上风险也不大。背后的逻辑在于,这类农商银行高管队伍尤其是“一把手”一定是自身品德素质能力过硬的。

“过去,一些农信社通过简单的引进外来资本、股份制改造等技术性手段改善了经营指标,表面上看是化解了一时的风险,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并非治本之策,而且往往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反而埋下了另外更大的风险隐患。要想真正解决风险问题,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抓好行社领导班子这一“关键少数”,特别是配好行社‘一把手’才是正道。当然,干部队伍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以极强的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久久为功。”

王小龙以成员机构仙居农商银行为例,说明了“关键人”对农商银行发展的关键作用。位于浙江台州的仙居农商银行在2003年改革前整体资不抵债,省联社通过调整优化该行领导班子,连续选派政治过硬、有担当、能力强的干部,历经三任一把手、十年不懈的努力,把一个原来风险高发的“困难户”转变成现在全系统名列前茅的“标杆户”。

事实上,仙居农商银行仅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记者了解到,安吉、东阳、仙居等13家农商银行曾经都是浙江农信系统内的困难成员机构,曾经都面临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盈利能力弱等情况。在处理这些困难机构的风险问题上,浙江省联社一方面通过流动性支持、引导先进成员机构入股等措施,从资本上给予帮扶;另一方面则是关注风险背后“人”的因素,抓牢“关键少数”,及时调整班子,为其选配先进成员机构的优秀干部,特别是有担当、能力强的“一把手”,复制推广先进地区的优秀管理经验,全面提升其管理水平,夯实化险和发展根基。如今,曾经的13家困难农商银行都打赢了翻身仗,其中多数发展走在全系统的前列,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的标杆银行。

对此,王小龙向记者表示,“这其中有一个关键在于,管人、管好人是省行最大的责任。省行如果把资源更多地聚焦到管队伍、管班子、管‘关键少数’上来,而不是在管具体的业务和事情上与行社争权夺利,持之以恒,相信情况一定会慢慢好起来。从浙江农信来说,近年来我们探索出了分层分类管理考核机制、‘比学赶超’活动等有力载体和抓手,进一步管好了人,也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对于“关键人”,既要选配好,也要监督好,更要培养好。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始终高度重视成员机构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以“县域金融的政治家、专业领域的银行家、经营管理的实干家”为标准,构建起多层次差异化培训培养体系,把好干部队伍选人用人关、素质提升关、监督管理关,努力实现成员机构高管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为成员机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这或许正是目前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能够实现全系统均衡发展,成为全国农信系统领跑者的关键原因。

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所处的风险坐标,始终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科学构建起管用的三级风险防控机制,紧盯风险背后“人”的因素,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这些关键词或许不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浙江农信的改革化险经验,但基于这些关键脉络,农信机构防范化解风险的浙江方略隐约可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农信社深化改革再起热潮,无论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模式如何选择,通过深层次改革撬动金融风险化解,是本轮改革的核心要义。作为先行者和领跑者,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的改革标兵已就位,以此为参照,全国农信机构的改革化险之路必将开启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2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