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如何把握“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2023-12-12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 王东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的新要求和新部署,需要在新监管改革框架和体制下全面领会和把握其要求与内涵。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与导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及时处置风险;二是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结合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及2018~2020年三大攻坚战以来的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实践,改革化险仍是中小金融机构任务的重中之重,其监管要求与内涵可从一项原则、两大支撑、三项举措(“三板斧”)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改革化险的一项原则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及早处置风险,应为中小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风险的一项核心原则。其内涵在于:防止风险过度累积,形成超出中小银行体量的过度风险,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这也是2017年以来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在此原则下,倒逼中小金融机构建设合规、稳健、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以及规则制度与管理体系,通过及早处置风险推动风险端口前移,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提升早期预警防范能力。

改革化险的两大支撑

中小金融机构体量较小、力量相对较弱、内部治理能力相对较差,及早处置风险的自主能力相对不足。除练好内功、增强内部风险治理能力之外,还需要外部力量赋能。特别是对农信机构而言,地方金融与体系性改革是两大关键性支撑。

第一是地方金融。中小金融机构是地方金融范畴内的重要主体,到地方层面,中小银行进一步具象化,地级层面主要是城商行和主城区的农商银行,而到了县级层面,则主要是农商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从数量上来看,农商银行和村镇银行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其中存在一个自下而上的视角转换。对于大多数县域而言,农商银行(农信社)基本居于“区域第一大行”的地位,对于县域金融具有区域重要性价值与意义。反之,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同样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形成关键性支撑。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实属地责任”。地方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地方应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中提供更多支持,构建地方金融基础设施,包括完善经济金融预警监测机制(如大数据预警监测平台),为及早处置风险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是体系性改革。2022年以来,浙江、辽宁、山西、河南等省联社相继完成改革,挂牌成立省级机构。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采取哪种模式,省县改革均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省联社改革与县域法人农信机构的改革化险同步进行,前者为后者的改革化险进行赋能、强基固本,增强农信体系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形成体系性支撑。

改革化险的“三板斧”

第一,增资扩股化不良。不良资产是影响中小银行深化改革的“拦路虎”,建立资本补充机制是及早处置风险的一把“利剑”,有利于解决普遍存在的资本金不足问题。除了专项债及其他补充工具,地方国有企业参与增资扩股,为中小银行深化改革提供强劲的外力支持是大多数地方的不二选择。

通过地方国有企业注资实施定向募股,为中小金融机构进行资本金补充,即期效应在于:迅速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深化改革和防范化解风险赢得空间和时间;帮助化解地方国有公司担保责任及不良贷款,直接降低不良贷款包袱;提供一定程度的地方政府信用背书,提升地方法人中小金融机构的社会信用;改善监管评级状态,为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用(如债券)和扶持政策落地提供基础条件。

远期效应在于:有利于建立更加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为地方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提供助力,形成地方金融国资再造机制;促进改革化险持续深化,并加深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联系,提升其金融服务能力;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打造地方金融品牌。

第二,突破小微促增量。对农信机构等地方法人中小银行而言,突破小微、深化普惠是近年来不断推进的重要战略,在地方金融的支持与配合下,蕴含新结构、新特征、新内涵的新型地方金融创新已初显成效。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用化。对农商银行而言,30万元以下的贷款基本采用信用贷款方式,符合条件的可放宽到50万元,这是大数据驱动普惠金融创新的必然趋势,必然带来信贷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同时,在信用贷款投放中,依托农商银行的金融人才队伍开拓出不同的应用场景,促进金融与社会行为、社会信用的深度融合,实现金融服务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对于地方金融而言,社会信用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基础设施,对于地方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深化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升级“三信工程”,开展“乡村振兴·文明信用”工程,打造“以文明信用创评为基础、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以普惠金融为目标”的整村授信支农新模式。

人性化。核心在于将产品与服务创新深入基层、深入社区、走进百姓生产生活,使服务更有温度、更人性化,成为离老百姓物理与心理距离最近的金融机构,在贴近小微和百姓中实现新突破。社区化。以社区“金融专员”和客户经理“包村驻点”等形式,促进城乡社区营销,组成金融服务网络。例如,山东寿光农商银行在2021年与11家供暖公司、15家物业公司、484个小区、311所学校开展党建共建,共服务近7.5万名社区居民,从而大大激发场景创新活力。

数字化。中小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另一方面通过遍布城乡的人才队伍和服务网络,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驱动“快而暖”的金融创新。

社会化。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农商银行金融服务的社会化特征愈发明显。农商银行点多面广、人才队伍庞大,与民生社会事业结合度高,并且在突破小微的战略驱动下,客户群体进一步下移,对实现“六稳”“六保”等政策目标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化解风险守底线。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防范化解风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增资扩股有利于改善产权结构,进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突破小微则可以改善信贷结构,化解“垒大户”风险,为农商银行持续经营奠定战略基础。

在不良贷款风险化解方面,一方面,继续开展不良贷款“清收风暴”活动,调动全员积极性,积极向不良资产要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与各级法院、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发挥失信被执行人和限高名单的惩戒作用,深入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活动,净化信用环境。更为关键的是,在改革化险过程中,中小金融机构要不断明晰、明确底线原则,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筑牢稳健可持续经营的防火墙。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利于促进中小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工作。全面把握“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要求与内涵,关键在于扭住“及时处置风险”牛鼻子,形成核心原则与倒逼机制,塑造核心能力、建构关键支撑、探索重要举措,促进中小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2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