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做“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2023-10-24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王兴源 青海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青海农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守农信机构的政治性、人民性,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深度融合为动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全国农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农信力量,彰显农信担当,体现农信作为。

坚持绿色发展 彰显青海农信使命担当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成果,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发展绿色金融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发展绿色金融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以绿色金融手段赋能普惠群体,最终推动经济和环境更加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就是要发挥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金融服务经济社会的全生命周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生态产品供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生态价值提升方面起到引导助推作用,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绿色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绿色金融力量。

在青海发展绿色金融具有得天独厚的重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亲临青海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在全国大局中“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了“三个先行区”建设、“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明确了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生态文明高地的更高要求。青海牢记嘱托,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将全省90%的国土面积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生态资源服务价值达18.39万亿元,青海来到了“点绿成金”发展窗口期。青海省委省政府着力推动国家公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植被碳库位居全国前列,生态资源价值已为新型经济主体和产业的培育带来契机。生态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青海农信将充分发挥金融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搭建平台,畅通“绿色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渠道,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支持“四地”建设是青海农信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载体。青海农信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支持产业“四地”建设上发力,近三年青海农信累计投放绿色信贷315.29亿元,目前绿色信贷余额为250.26亿元,余额占比达30.23%,占全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12.54%,位居第三位。青海农信将积极研究探索支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持支持生态保护优先上发力,把更多资源向产业“四地”建设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倾斜,全力服务生态型产业化项目集群,推动绿色生态农业扩规模、提效益,新兴生态工业优化存量、做大增量,产业“四地”绿色转型,全域生态旅游业放大综合效益、实现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绿色农牧业优化升级,最终在助力“四地”建设的进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践行金融为民 走绿色普惠融合发展之路

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就是发挥金融的专业性,以金融力量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强化政治引领。在推动绿普融合中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一是坚持绿普融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青海农信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和地方金融机构的社情定位,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把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纳入“十四五”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在理事会下设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专题研究绿色金融事项,并在“三定”方案中明确绿色普惠金融管理部门和职责,对绿普金融重大事项列入“三重一大”决策,明晰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路径,强化考核,定期评估,始终保持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战略定力。二是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绿普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组织领导和推动落实作用,把“党建+”元素更多地融入绿色普惠金融中,通过推进双基联动、惠农服务点、信用体系建设等业务,使基层党组织信息优势、人员优势、治理优势转化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优势。三是把绿普融合植入企业文化建设。青海农信将绿色普惠融合发展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植入企业文化,提出“普惠金融做人心,小微金融做未来,绿色金融做发展”经营理念,明确提出“做普惠金融工匠”企业愿景,承包打造了1300亩的“普惠金融生态公益林”,以工匠精神推进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引导员工积极开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办公等一系列“绿色行动”。

坚守支农支小定位。绿色普惠金融的关键在普惠,核心在绿色,目的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三农”是最广大的绿色普惠群体,须保持支农支小定位不动摇,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一是在服务领域上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不动摇。农信机构的职责使命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在支持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须牢记使命,坚决防止脱农化,要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升级、生态产业链上下游,强化金融支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生态型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其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在规模上坚持做小不做大。青海农信在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发展中坚持做小不做大,抑制规模冲动,把绿色普惠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中小微企业和最广大的普惠群体,原则上不做1000万元以上项目,重点做500万元以下项目,以“小而实、小而精、小而美”的发展目标,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不断巩固发展优势,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强化科技赋能。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提升绿色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提供了新方法。一是推动绿色普惠金融数字化。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在信贷准入、项目评估、贷款审批、放款审核等环节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提升绿色普惠金融的数字化水平,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二是增强绿色普惠金融数据支撑。目前,绿色普惠金融存在绿色信贷分类难、统计分析难、环境效益监测难、数据动态掌握难等问题,制约了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因此,需在系统建设上将绿色企业和项目作为数据标签,有效破解绿色普惠数据不通的管理瓶颈,从而为金融支持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挖掘变现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加强绿色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为兼顾绿色普惠金融业务效率与风险防控,将金融科技手段植入绿色普惠金融业务全流程,加强业务风险、环境风险的甄别、预警、防范和监测,做好风险评估,提升处置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的能力,降低绿色普惠金融风险积累。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绿色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绿色普惠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创新服务方式。绿色发展催生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和服务方式,尤其在绿色信贷方面,要探索各类环境权益抵质押业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加强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为绿色产业和企业提供综合化绿色投融资服务,从而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创新金融产品。聚焦农业产业、绿色供应链、小微企业转型、环境权益融资、绿色消费、场景金融等领域,创新健全绿色普惠信贷产品体系,对积极采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减少碳足迹的市场主体,在信贷规模、利率、期限和授信模式等方面给予灵活的优惠支持。三是创新应用场景。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绿色转型都在提速扩围,这对绿色金融场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场景需向绿色农业、企业碳账户构建、个人碳账户构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拓展,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丰富应用场景,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发展。

强化平台联动 探索共治共享新思路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发展、非绿色产业改造升级都对资金有着与日俱增的需求,这就要求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足够快速、创新,以更好地满足绿色转型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需要“政银企”联合联动,搭建平台,形成合力。

打造全国农信协作平台。深化全国农信一家亲理念,打造全国农信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建议全国农信建立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协作交流机制,发挥平台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业务互通、协同发展。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议由《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牵头,建立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政策研究与信息交互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咨讯和报告,向各省农信推送各地同业的新理念、新探索、新做法,并及时向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相关部委乃至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全国农信实践成果和典型案例,积极为农信发声。二是建立业务互通机制。在中农金30人论坛、农商银行百人会、一带一路研讨会等现有交流框架下,建立业务互通机制,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碳交易市场建立、绿色金融风险管控、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等多方面加强交流学习,做到互学互鉴、共创共享。三是建立交流协作机制。积极发挥国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功能,推动优势互补,在科技建设、业务帮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对口帮扶合作机制。目前,青海农信与浙江、江苏农信通过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开展了人才互派互挂、业务帮扶常态化、长效化合作交流。浙江安吉农商行与青海河南农商行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安吉是“两山理念”诞生地,河南是全国第五批“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安吉农商银行作为绿色金融标杆银行,将围绕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打造、绿色信贷风险管控、绿色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河南农商行指导帮扶,青海农信将以此为契机在绿色金融方面打造标杆、树立典型。

打造政银合作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优势和政策优势,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共同打造“信息共享+信用赋能+融资撮合+政策配套”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整合资源,探索创新推广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的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不断丰富碳金融系列产品,有效推动碳市场建设、碳金融体系发展及“碳配额”向“碳信用”转化。

打造银银合作平台。强化机构联动,加强银银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将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资金规模的优势与农信机构在渠道、平台、支付结算等方面的优势紧密结合,形成特色突出、各有侧重、紧密协调、功能互补的金融合力,从而进一步扩大绿色普惠资金规模、完善金融产品、提升绿色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做到大项目与小项目互补支持,产业上游与下游协同发力,最终在共同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中推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打造银企合作平台。围绕低碳循环生态产业、新能源企业、光伏制造业、储能制造业等绿色节能环保领域,加强银企合作,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制定贷款品种、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和偿还方式,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增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金融供给,满足绿色产业链和支柱企业上下游链上金融服务需求,助力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汇”万千智慧,“聚”磅礴力量。农信绿色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农信的潜心探索和深度挖掘。长路漫漫,未来可期,相信在全国农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建设、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提高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效率,定能更好地守护绿水青山,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