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山西省联社本着为基层减负、为风险加锁的原则,聚焦“精细化、集约化、智能化”目标,在全系统推行以现金、押品、凭证、印章、印鉴、风险监测、档案为内容的“七项集中”,成效显著

“七项集中”为基层减负 为风险加锁

2023-10-17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山西省联社运营管理部部长 陈隽恩

        山西省联社党委、经营层高度重视运营工作,几年来提档升级,将运营工作作为全省农商银行的基石,强力推动。今年年初,山西省联社聚焦“精细化、集约化、智能化”目标,本着为基层减负、为风险加锁的原则,在全系统推行以现金、押品、凭证、印章、印鉴、风险监测、档案为内容的“七项集中”,成效显著。

实施现金集中 防范现金管理风险

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自助设备加配钞占用人员多耗时长。全省共有自助设备3387台,其中:ATM1400台、CRS机1987台,离行的317台、在行的3070台,业务量大的网点每日要进行1-2次清机加钞,业务量小的网点每周至少1-2次清机加钞。清机加钞时,需要2名柜员同进同出,先清分、再加钞,流程繁琐,耗时较长,每次需1个小时左右,而目前全省大多数网点平均配备柜员2-3人,人员本身就比较紧缺,加之每日营业清机加钞占用人员多、时间长,严重影响业务办理和客户体验。残币成捆率低积压严重。残币由网点按别、版别挑剔整理,成把后统一上缴县级行社,县级行社按规定成包(如50元卷别,40捆/包、10把/捆、100张/把)后方可上缴当地人民银行。因成捆率、成包率较低,无法上缴当地人民银行,导致残币压库严重,全省日均残币额高达3.27亿元。此部分残币,一方面每日随网点款箱来回押运,挤占押运资源;另一方面给柜面人员“一日四核对”、交接清点,各级各岗位人员查库带来巨大不便。网点库存限额高风险隐患大。网点库存限额制定缺乏精细化标准,靠网点业务量大小进行粗略估算,现金库存大,全省每日库存余额约60亿元,非生息资金占比高。现金长期不流动,给犯罪分子盗用、挪用库款埋下巨大风险隐患。

变革举措。推行自助设备集中加配钞。县级行社成立专职的加配钞团队或采用外包服务模式,分情况视距离有选择对自助设备进行集中加配钞及相关的清分、账务、吞钞、吞卡等处理工作。建立残币定点归集机制。每个地市选取一个县级行社作为残币回收主办机构,按月定期集中收缴和归集残币,及时上缴当地人行。统一库存限额管理。根据网点每日现金收支业务数据,按照淡季、旺季分别研究制定全省统一标准的“库存限额管理模型”,定期调整、动态管理,在不降低对外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网点日常现金数量,合理压降网点库存。

取得成效。自助设备集中加配钞,实现了清机加钞业务的电子化、专业化、流程化管理,减轻了柜面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防控了操作风险。截至目前共计对1287个城区型网点自助设备进行了集中加配钞。建立残币归集机制后,残币成捆率显著提高,切实解决了网点残币占库存、入库难的问题,8个月全省累计收缴残币42亿元,网点残币基本做到每周清零。实行库存现金限额管理后,全省库存现金由年初的60亿压降至现在的40亿元,降幅33.33%,日均库存现金由去年同期的58.54亿元压降至现在的45.57亿元,压降12.97亿元,降幅22.16%,降低了风险敞口,减少了非生息资金占用。

实施押品集中,堵塞押品管理漏洞

现状及问题。一是抵质押品主要由网点进行管理,每日营业初始和终了需随同款箱进行运送,营业网点抵质押品少则几十份,多则几百份,款箱开启后、上锁前、日常查库均需进行逐份清点,导致抵质押品损伤严重,且清点占用柜面人员大量时间。二是二代信贷系统上线后,抵质押品账务处理从柜面系统剥离,实物仍有库柜员保管,抵质押品实物出入库交接,手工传递、手工登记,存在随意拿取、长期不入库、权证丢失等风险隐患。

变革举措。完善押品相关制度、优化押品业务流程,建设押品管理系统,设置押品专管员,配备押品专用柜,采用FID技术将所有网点的押品全部纳入押品管理系统和县级行社金库统一集中管理。

取得成效。押品的出入库与贷款的发放收回,通过系统直接对接、刚性控制、闭环管理、自动盘点,做到押品不入库贷款不发放,贷款不归还押品不出库。截至目前,集中管理抵质押品93821份,占抵质押品总数的91.49%,有效防范了抵质押品管理风险。

实施凭证集中,防范凭证管理风险

现状及问题。重空领用未进行押运。日常重空领用,由网点两名人员持介绍信到县级行社领取,领用后自行驾车返回,沿途无人押运守护,根据重要空白凭证视同现金管理的规定,重空领用不符合规定,存在一定的安全和风险隐患。作废或损毁重空清理不及时。检查发现网点仍保留有大量停用、作废重空,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同时日常查库、工作交接均需进行核对,给基层工作人员增加了很大工作压力。重空未实行限额管理。重空领用、分配缺乏精细化标准,未实现定期定量按需分配,多个月用量一次性分配到网点,部分重空长期不用,因每日清点核对、随款包来回押运、定期查库导致损毁严重。

变革举措。探索重空集中配送。建立重空县级行社“集中配送”模式,在不增加押运成本的基础上,由县级行社根据网点申请,定期定量按需将重空于每日营业前随当日款包分配到网点。开展重空集中清理行动。定期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重空清理行动,销毁清理一批损毁或过期作废的凭证,提高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水平。统一重空限额管理。根据网点每日重空用量,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网点“重空使用限额模型”,原则上城区、城郊型网点不超过一周的量,乡镇和偏远网点不超过半个月的量,有效控制网点日常重空库存数量,降低风险敞口。

取得成效。重空集中配送一改营业网点双人到县级行社领取重空不押运无护卫的模式,减轻了网点重空领用负担,防范了重空领用风险。重空集中清理行动开展以来,全省累计销毁清理损毁或过期作废凭证441.7万份(本),减轻了网点库存压力和管理难度。实行重空限额管理后,全省网点重空库存由年初的217.2万份,压降至现在的74.74万份,降幅65.59%,大大降低了重空管理风险。

实施印章集中,实现印章全流程管控

现状及问题。营业网点对业务专用章、结算专用章、贷款合同章等重要印章的保管和风控,主要依赖制度约束和手工登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全省平均每个网点保管印章4-6枚,甚至更多,普遍存在印章随意使用、交接登记不连续、用印不留痕等问题,风险隐患较大。

变革举措。按照“减少实物、管控有效”的原则,全面清点辖内网点实物印章,在保障网点正常营业的情况下,将网点多余业务印章全部停用,并集中上收至县级行社统一保管。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将网点留存的所有重要印章全部纳入智能用印机,实现印章的电子化管理。

取得成效。网点实物印章清理,有效防范了网点印章保管和使用风险。截至目前,全省共计上收、停用储蓄、本票、汇票、结算、受理、业务办讫专用章共计9972枚,每个网点只保留业务专用章和业务办讫章各一枚,除此之外,营业部还保留汇票、结算、受理专用章各一枚。实物印章的电子化,实现了用印申请、审核、审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用印时间、地点、文件、场景等信息的系统自动记录、准确完整,严把用印风险各个关口,有效杜绝逆程序用印、随意用印、空白用印、非法用印等非正常用印风险隐患。目前,试点工作基本结束,正在着手进行全省推广。

实施印鉴集中,防范支付结算风险

现状及问题。一是柜面使用的电子验印系统与柜面系统不联动,验印环节游离在整个业务操作环节之外,存在未验印即可记账的风险。二是柜面使用的电子验印系统由各县级机构自行采购,厂家不同,标准不一,售后运维无法保障,经常出现黑屏、卡顿、故障等异常情况,甚至有的机构已经停用,完全依靠手工比对纸质印鉴卡进行验印。三是柜面使用的电子验印系统灵敏度低,验印时间长,全省平均80秒/笔,验印通过率低,仅有79.12%。四是纸质印鉴卡作为客户办理资金划拨和支付结算业务的重要凭证,长期由网点进行保管,存在丢失、偷换、泄密等风险。

变革举措。重新规范验印流程,建设统一的验印系统,客户预留的纸质印鉴,全部上缴县级行社集中管理,网点不再保留。

取得成效。建设统一验印系统后,实现了对客户预留签章的自动核验,电子验印通过率由原来的30%-50%提高至现在的平均85%以上,质量高的可以达到95%以上,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手工验印、不验印、延迟验印等人为操作风险,确保验印行为及结果的真实性。印鉴卡集中上收后,有效降低了印鉴卡管理风险。截至目前,共计上收对公账户印鉴卡387467户,占比达到86%。

实施风险监测集中,防范交易操作风险

现状及问题。风险监督力量薄弱,风险监督方式单一,风险处理主要集中于事后管理,对风险事前、事中的监测仍是空白,对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仅停留在报表的审查上。风险由各业务渠道分头管理、各自为战,各操作系统不联动,风险监督标准不统一,对分散的风险起不到统一监督、集中监测的效果。

变革举措。建设交易风险监测平台,从客户、员工、机构三个维度,持续优化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模型、扩大预警范围。成立风险监督管理团队,对系统提示的风险预警信息,按照预设的风险等级分类分析、核查和处置。

取得成效。通过交易风险监测平台设定的15个渠道、110个预警模型对各类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实现对各类可疑交易的预警或阻断控制,前移风险关口。2023年前8个月累计监测客户交易数据3161.3万余条,其中:阻断惩戒人员3.2万条,拦截断卡人员3.5万余条,有效防范化解了各类风险隐患。特别是在防范电信诈骗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当地人民银行和公安部门的充分肯定。

实施档案集中,防范档案管理风险

现状及问题。网点档案管理不重视,受办公场地搬迁、人员变动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网点档案不同程度存在缺失现象。档案管理无固定人员和场所,档案交接手续保管借阅、传递记录不完整。档案编制、分类、存储仍采用传统手工登记管理方式,日常业务的电子档案资料无专门的系统存放,无法将“死档案”变成“活信息”,调用、查阅极为不便。

变革举措。推行纸质档案集中管理。以县为单位建立综合实物档案库,推行运营、信贷等各类纸质档案集中管理、集中存放。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将柜面和信贷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类档案纳入电子档案系统集中管理。对新增或存量的运营、信贷等纸质档案,坚持“能扫尽扫”“应扫尽扫”,全部扫描录入电子档案系统进行管理。

取得成效。纸质档案集中管理,基本实现了网点所有实物档案“一箱一签一码”三合一管理截至目前已推动辖内108个县级行社完成近3~5年业务凭证、账户资料、报表报告3类运营档案的集中管理,共计上收纸质档案资料654.1万册,有效规范了档案管理,防控了档案管理风险。建设电子档案系统,做到各类纸质业务档案留存、调用、归档全流程管理,实现了纸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和存储。

近三年来,全系统持续不懈对网点进行高频次全方位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严肃问责,逐步形成“总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盯着你”的监督氛围,对违规者形成强有力震慑。从今年的检查结果来看,各类风险呈明显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