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李卫民:坚持三个立足,实现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赢

2022-05-19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李卫民 湖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图片

图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了宏伟蓝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了新发展格局。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如何乘势而上,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需要给出新的答案。

2020年12月10日-11日,第二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湖南会议在长沙召开。中国农金30人论坛由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和30家省级联社(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福建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委托党委委员、副主任陈金德参会,并就“共创共建、共生共赢 谱写农信事业发展新篇章”的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图片

【“金”语录】

“福建农信坚持将外部宏观形势与内部微观战略有机结合,从激活农村要素市场这一关键环节切入,识势、顺势、造势,写好山海特色文章,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与客户同发展,与福建经济共繁荣。”

——福建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李卫民

图片

【观点抢“鲜”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农信社植根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农信社的重要职责。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农信社要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与突破。对此,福建农信坚持将外部宏观形势与内部微观战略有机结合,从激活农村要素市场这一关键环节切入,识势、顺势、造势,写好山海特色文章,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与客户同发展,与福建经济共繁荣。

一、立足自身定位,融入地方经济血脉

(一)学习政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政策引导银行加大支持“三农”力度。作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福建农信不断强化政策学习、主动融入政策,把信贷资金投到地方经济发展最需要、农村金融最渴望的地方。今年,福建农信结合福建省山、海、林要素禀赋以及民营小微经济活跃等特点,先期推出“福农”“福林”“福海”“福商”“福工”等“五福”系列23款全省通用信贷产品,创新推出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助力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拓宽融资渠道,让更多的资金投入转化为农村生产力、消费力,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

(二)看清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依然面临着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多项挑战,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福建农信要探寻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也必须紧紧围绕“农”字,包括在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农产品流通、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等方面下真功夫。再从竞争形势看,各大银行纷纷下沉重心抢滩农村市场,互联网金融不断“掐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同业竞争加剧,贷款利率下行势在必行。福建农信谨记农信历史发展中的精神传承和鱼水之情的积淀,精细客户分层和结构优化,主动调整价格策略,与客户共生共荣;并持续推动信用工程建设,开展整村授信和信用激励,坚持对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提供“贷款优先、额度优享、利率优惠”等“三优”服务,推动“信用”价值有效转换,实现以价增量、以量补价。

(三)强化优势。与国有大行相比,农信社需要克服经营成本较高、金融科技较弱的劣势,但更要充分发挥点多面广、普惠能力强的优势。持续下沉重心、深耕本土,主动融入地方经济血脉,做实做透做细“三农”和小微市场,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优势,才能避免陷入与当地商业银行、国有银行的同质化竞争中。农村市场光靠守是守不住的,不进则退。为打造未来农信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福建农信盯紧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这一命题,运用金融科技,打造具有农信特色、地方特色的线上金融服务平台。目前,福建农信已为福建省财政、省纪委开发上线福农e政平台,为代发财政性资金提供全流程服务。在此基础上,主动对接、配合农业农村部门,聚焦“三变”改革,开发“三资管理平台”(资金、资产、资源),全面整合农村要素资源与数据,并嵌入金融服务模块,打造全新的福农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综合金融服务、支农惠企利民政策、资源资产信息、配套服务机制、农民行为记录、要素登记流转、参与主体协同联建等七个上平台,进一步实现巩固传统优势、发挥特色优势、挖掘潜在优势。

二、立足政策导向,激活农村要素禀赋

(一)唱好“山歌”,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0年全国第一,自然禀赋优越。福建农信紧跟省委省政府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和建设三明、南平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工作部署,持续推进林业金融创新,大力发展林业贷款,努力把林业资源转化为林农资本,林业贷款、林农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投放长期保持“三个全省第一”。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化,福建农信积极与省林业局在双基联动、产权登记、公开流转、内部流转、信用林区、金融产品、风险分担、不良化解等八个方面加强合作,科学区分生态公益林及天然商品林、商品林和林下经济三个层次,相应配套“益林贷”“福林贷”“兴林贷”三类贷款产品,支持林农创业就业转型发展,以及木材加工、竹业、花卉苗木、茶叶、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统筹解决林权评估难、流转难、处置难问题。同时,探索设立林业“特色支行”,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收益权类质押贷款融资创新,进一步盘活林业资产要素,丰富林业金融服务类型。

(二)念好“海经”,完善蓝色金融产业链。着眼福建海域面积、海岸线长和岛礁数全国第二的区位优势,福建农信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当地海洋经济发达的区位禀赋相结合,积极同海洋与渔业部门联合创新推广“福海贷”系列产品,探索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冷链物流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等多种服务模式,加大力度对接海洋水产捕捞、养殖、销售、冷链仓储和运输等各个环节,满足海洋全产业链供应链融资需求。全省农信海洋渔业贷款呈逐年增长趋势,已累计为8万户渔民渔企提供融资服务,有力地促进海洋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推进“多社融合”,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早在2006年初,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前瞻性提出积极探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为拓宽支农服务领域、强化农信社服务“三农”功能、发展合作金融指明了方向。福建农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在省内银行业从业人员最多、网点分布最密、服务范围最广的优势,创新提出和推行“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模式,各行社党委和地方党政部门联合聘任乡镇支行行长、信用社主任、客户经理担任金融助理,开展驻村驻社区工作,发挥支农的金融基础作用。同时,与省供销社、农业农村部门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要素部门紧密联系、深化合作,发挥支农的金融纽带作用,攥紧了支农的拳头。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农村要素资源,加快打通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网络,提升农村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三、立足客户需求,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一)构建新型合作机制,服务保障有硬度。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单兵作战已经不可能实现突围,只有多方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才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福建农信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要素管理部门联动,实现政银多基联动,积极构建“信息共享、资源互补、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机制,推进信用体系、风险分担、流转平台、不良处置等机制建设,在优惠政策、产品创新、业务推广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进一步挖掘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中蕴含的巨大金融需求,帮助农户将不动的农村资源资产变成流动的信贷资金,努力破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供给力和普惠性,让更多客户共享共商发展红利。

(二)建立“政策+产品”模式,政策执行有力度。农信社理应服务地方,与当地经济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政策执行上,福建农信想政府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解政府之所忧。政府部门的一些政策执行无法直达至客户,福建农信主动上门,听取政策、沟通政策、争取政策,扮演好政府和企业之间“金融纽带”角色,通过“政策+产品”模式,让优惠政策、金融资源精准直达乡村振兴的一线。今年以来,福建农信用好用足财政贴息、纾困专项资金、再贷款再贴现、国开行转贷款、人行延期还本付息和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等政策工具,携手人社部门联合打造全省统一品牌“创保贷”,使政府扶持政策精准落地,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提升信贷支持覆盖面,实现政府、客户、农信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金融服务有温度。福建农信大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马上就办”工作精神,树立“一切服务以客户体验好不好为标准”的导向,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服务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T+0限时办结服务”三大约束,强化效能建设。同时,大力推动业务“线上办”“掌上办”“马上办”。一方面,巧借外部科技力量,充分借助省政府主导开发的“金服云”平台开展业务与风控,实现线上对接客户、对接政务数据、对接省里政策;另一方面,依托自主研发的客户经理掌上银行,为客户上门提供发卡、电子渠道签约、贷款申请和发放、中间业务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

[责任编辑: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