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再造白山黑水新优势

2022-05-19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石玉龙 黑龙江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黑龙江农信将勇担国家“大粮仓”和“压舱石”守护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办成“乡村振兴主办银行”,为实现东北大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积极贡献农信力量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略,也是金融发展的新蓝海,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扎根黑土70年,有着深厚“红色基因”的东北农信人,应与全国兄弟省份一道,进一步深化合作、凝聚合力,搭建业务合作、信息沟通、人员交流的平台,共同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勇担国家“大粮仓”和“压舱石”守护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办成“乡村振兴主办银行”,为实现东北大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积极贡献农信力量。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主办银行”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7%,年均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后疫情时代以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东北三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必须履行好的政治责任。当前,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明确为约束性目标。这一重大政策安排,有利于发挥东北三省优势,为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创造了更大空间。为此,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均相继作出了规划布局,并在其规划布局中都体现了一个核心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这是发挥东北地区区位优势、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大的政策环境下,东北三省农信机构必须要找准自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作为联系“三农”的重要金融纽带,农信机构长期扎根农村、深耕农业、普惠最广大农民,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持续巩固。截至2020年年末,东北三省农信社资产总额达2.3万亿元,各项存款1.6万亿元,各项贷款0.9万亿元,涉农贷款占比达70%以上,8.4万名农信员工在辽阔的黑土地上躬身行走,普惠金融服务覆盖三省所有乡镇,与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同时,农信机构有体制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以及与“三农”的人缘、地缘优势,有相对成熟的产品体系和充裕的资金供给能力,有上下同欲、经受疫情考验的集团合力,有越来越好的良好社会口碑和外部环境,这些都是确保农信机构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主办银行”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格局中,农信机构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增强金融供给对经济需求变化的适配性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果说脱贫攻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1.0版本,那么乡村振兴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版本。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领域的具体实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才能为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更多保障。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巩固好传统市场“基本盘”的同时,加强与东北三省地方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持续扩大有效金融供给。


围绕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深度服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最终要求是激活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三农”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也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核心要义。要围绕这一要义,着力整合金融产品资源和要素,构建独具农信特色的系列化产品体系。农村金融不同于工商金融、城市金融,产品不宜简单“移栽”,要多嫁接“乡土气”,创新服务模式,缓解融资难题,有效盘活“三农”存量资产。例如,积极探索实施“整村授信”,调整互保、土地经营权抵押等贷款方式,提高信用贷款占比,提高普惠金融可获得性和覆盖面。积极介入村级组织“三资”改革,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精准匹配服务机制,围绕农业生产托管的不同模式、不同生产环节、不同资金需求主体,打造适宜的金融服务模式。


围绕“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质量提升工程,全方位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提升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撑。金融服务具有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双重属性。以金融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发挥好政府作用,推动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又要发挥好市场作用,有效拓展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空间。东北三省是我国现代大农业起步最早、潜力最大的地区,要紧扣自身区位优势,围绕“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在深度服务传统农户、守住传统市场“基本盘”的同时,大力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具备粮食收购、存储、运输、加工、销售等资质的优质涉农企业;服务养殖大户、规模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畜牧业主体;加强与国有农垦、省属产业集团以及省内重点行业合作,支持各级政府重点涉农项目;围绕产业链主体资金需求,加强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各需求端的全方位、全领域支持。


围绕“智慧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补齐农村金融供给短板。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置于农村金融渠道铺设、客户发现、信用建设、风险防控等各项业务的突出位置,不仅可以迅速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而且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破解传统的金融城乡二元结构。农信机构要紧盯国内金融科技最前沿,坚持以“智慧乡村”工程为载体,做实普惠金融“普”与“惠”。扩大线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解押等功能应用,优化农户评级授信模型,拓展数据维度,提升公共数据筛选、解析、应用能力,搭建集农资采购、智慧农业、业务咨询、线上贷款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消费者、战略合作企业、商户等商贸产业链的形成,实现“科技引领、数据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格局。


围绕精准扶贫总体目标,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按照党中央对摆脱贫困地区设立五年过渡期的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八个不变”“八个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实施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做到应贷尽贷、贷好用好。要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制度机制,支持扶贫产业稳步发展,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用好脱贫致富贷、创业担保贷、助学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满足低收入人群生产、创业、就业、就学等合理信贷需求,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


[责任编辑: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