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中国银保监会永川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 肖建国 发布时间:2023-05-17
自2008年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村镇银行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在绩效薪酬管理、晋升机制、激励形式、内控审计、差异化监管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制约着村镇银行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对此,永川银保监分局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庆市村镇银行开展了激励约束专题调研。
辖内村镇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基本情况
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村镇银行根据《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结合实际建立了相应的薪酬管理制度。薪酬架构基本统一,按照工作性质及特点可分为固定薪酬、可变薪酬、福利性收入等。固定薪酬主要由岗位和职级确定;可变薪酬支付期限与业务经营的风险持续时期保持一致,支付时间随业绩实现和风险变化情况而调整。
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一是绩效考评更加完善。逐步将监管指标达标、流动性管理、员工行为、涉农和小微贷款等指标纳入考核,扩大考核辐射范围。二是绩效分配指标更加细致。村镇银行绩效分配指标更加注重公平性和自主性,通过科学评价部门价值贡献和员工工作业绩的方式,合理分配绩效薪酬。三是薪酬延期支付进一步强化。对高级管理层以及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绩效薪金兑现实行延期支付制度,以员工年度绩效薪酬应发额为基数,按比例计提,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为三年,各村镇银行根据实际确定延期比例。
员工晋升机制更加优化。一是晋升制度更加完善。辖内村镇银行先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员选拔聘用实施细则》等制度,对员工职位聘任、岗位轮换与交流、培养开发等方面予以明确,确保有章可循。二是晋升机制更健全。通过优化拓宽晋升渠道,将不同岗位员工划分为不同序列,提供不同晋升路径,执行差异化晋升制度。同时,加强绩效考评结果在员工岗位职级晋升中的运用,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晋级、晋职的主要参考依据。三是培训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建立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参与培训的机会,采用现场授课、网上在线培训、工作坊分享等形式,开展员工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培训,提升员工综合能力。将培训结果与晋升考核挂钩,将员工政治思想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作为晋升考核的因素。
内部约束更加有力。一是员工行为约束。一方面,业务、风控、人事、薪酬等工作由股东会授权董事长,董事长授权行长,行长转授权至分管副行长或部门负责人进行工作开展、流程提报和审批,通过层层授权和审批,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权力制衡。另一方面,制定并完善《员工行为管理办法》《员工守则及禁令》《员工违规处理办法》等制度,通过强化员工合规意识培训教育与异常行为排查,建立诚信举报机制,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二是绩效薪酬约束。通过绩效薪酬管理办法规定追索扣回情形,对存在相关情形的,追回向高级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人员超额发放的所有绩效和其他激励性报酬。三是内外部审计约束。村镇银行执行内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内控管理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内部建立稽核体系,通过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村镇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外部聘请专业审计公司开展外部审计,进一步提升管理经营合规性。
外部约束更加严格。一是违规查处力度更大。近年来,重庆市村镇银行现场检查实现了全覆盖,14家村镇银行受到监管处罚。二是信息披露约束更透明。通过重庆银行保险从业人员不良信息数据库,披露员工在执业过程中受到的行政处罚、内部处分等信息,为高管准入、员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和参考。
现有激励约束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
绩效薪酬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薪酬结构不合规。部分村镇银行基本薪酬占比过高,调研发现,非业务人员约占全部收入的90%,业务人员约占全部收入的70%,均超过基本薪酬不高于其薪酬总额35%的规定。二是薪酬指标设置不合理。一方面,部分指标不够细化和明确,考核指标完成与否,不影响绩效考核结果和最终收入。另一方面,部分村镇银行考核指标中“支农支小”指标未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绩效考核导向不足,使得村镇银行大多留守在县城,围绕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开展业务,而未真正下沉到乡村服务于农户的资金需求。三是业绩评估体系不完善。主发起行科技支撑不足致使村镇银行科技系统相对落后,绩效考核数据提取对手工作业依赖较大,考核数据提取较难,考核精度不够。
晋升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晋升机制相对落后。部分村镇银行内部人员晋升未引入足够的自由竞争机制,且在提拔、使用、吸引人才的方式和渠道方面较为滞后。二是自主决策性较为缺乏。部分村镇银行岗位职级晋升由主发起行管理总部统一组织开展,晋升机构报发起行审核后实施,无自主决策权。三是员工岗位匹配不足。村镇银行员工晋升激励虽然建立了晋升机制,但员工个人掌握的专业技能单一、不全面,个人能力发展不充分,不能很好满足晋升岗位要求,员工无法满足发起行规定晋升条件的情况较为普遍。
激励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一是物质激励不充分。村镇银行激励内容单一,对员工的激励主要偏向物质层面,而村镇银行普遍起步较晚,盈利能力弱,工资水平较同业偏低,导致员工对工资的满意度不高。在物质激励不充足的情况下,又缺乏对员工精神方面的激励,如工作认可度、晋升机会、关心帮助等。二是培训激励待改善。村镇银行较其他银行而言,培训的系统性、专业性、经费保障、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缺乏体系成熟、内容完善、贯穿全行的培训机制和系统化、专业化、高效率的培训方式。三是福利激励不深入。村镇银行普遍对福利形式缺乏探索,员工福利多采用“大一统”形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吸引力不高。
内审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审计力量较弱。村镇银行普遍存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部分村镇银行未设立专门审计部门。审计专业人员专业性不足,缺乏审计相关专业知识,易与实际业务脱节,导致指标缺乏科学性和精细度。二是审计方式单一。村镇银行主要运用抽样和核对等方式,缺乏更加科学的手段和先进的审计方法,事前、事中审计工作相对缺乏,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深入性受限,未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三是审计制度存在瑕疵。一方面,部分村镇银行未制定专门的议事规则,议事决策范围和程序不明晰。另一方面,内审结果运用普遍缺乏制度约束,处罚缺乏时效性、力度不统一,存在个别处罚从检查发现问题到最终实施处罚时间较长、同一家村镇银行不同部门对同质问题处罚标准不统一等情况。
差异化监管有待进一步探索。村镇银行作为“未成年”微小银行,在公司治理和监管指标方面未能“量体裁衣”,例如,村镇银行员工薪酬收入在银行业中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如果严格按照基本薪酬比例不超过35%的要求,员工个人薪酬收入可能出现月度波动较大、员工间差异较大等情形,可能对稳定队伍造成一定影响。
加强内外约束 探索差异化监管
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夯实“骨架”。一是适度放开管理权限。主发起行适当调整下放管理权限,根据村镇银行实际制定考核办法,增强村镇银行激励约束制度的适配性、人员管理的自主性,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灵、快”的优势。二是建立定期评价机制。村镇银行内部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加强激励机制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定期开展激励约束机制运行情况、运行效果的评估分析,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加以改进完善,确保切实发挥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机制以及首先,持续完善绩效薪酬机制。建立健全从董事会、高管层到主要负责部门的管理机制以及绩效考评的综合应用机制,充分发挥对稳健经营和科学发展的引导作用,逐步做到绩效考评导向与银行机构市场定位相匹配、绩效薪酬支付与风险暴露期相匹配、基层机构管理人员和前台业务人员的激励适度、员工的绩效考评要求与其岗位职责相符。充分发挥薪酬制度杠杆作用,不断完善薪酬制度,优化薪酬结构,合理薪酬分配,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方法,提高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其次,不断强化内控风险机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实际,确定稳健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制定稳健的绩效考评目标和具体指标,加大对风险、合规、内控以及案件防控工作的考核力度,全面提升风险意识、合规意识,建立审慎的绩效考评文化。再次,持续优化员工晋升机制。规范晋升工作流程,积极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交流轮岗,加大公开度和透明度,形成清晰的内部选拔机制和晋升途径。最后,按需培养和选拔专业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库,根据机构人才储备情况和规划开展各岗位序列人才选拔,制定培训计划和培养时间,培养达标后纳入后备人才库,提高员工与岗位匹配度。
构建多元化激励手段,充实“血液”。一是丰富激励形式。实行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联合激励方式,并不断对激励方式进行优化,避免员工产生倦怠。二是建立奖惩机制。通过明晰激励约束制度,做到赏罚分明,营造主动争优创先的氛围,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认可度,潜移默化地提升员工积极性。三是提升培训能力。加大培训投入,适当增加财力、人力支撑,增强硬件配套设施。不断健全培训机制,强化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培训结果运用,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双向交流机制。
适度加强内外部约束,戴上“紧箍咒”。一是提升内审质效。加快建立健全内审体系,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加配内审人员,提供更多培训和指导,提高审计人员综合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审计方式。二是加强外部监管。监管部门持续全面落实“严监管”政策,形成监督合力。发挥监管引领作用,引导村镇银行完善机制,采取给予市场准入、业务发展优先支持等方式进行激励。加强银行合规性检查,及时纠偏,促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持续探索差异化监管,注入“活水”。逐步构建以差异化监管为手段的分类监管机制,优化村镇银行监管资源配置,探索发挥小法人扁平灵活、“门当户对”等特色的公司治理监管模式。进一步探索针对微小银行切实可行的差异化监管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差异化目标,探索科学严谨的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比如,加大支农支小定位指标的考核比重等,提高监管适配性,真正发挥村镇银行简约灵活的治理机制优势,匹配“支农支小”的定位特点,引导和规范村镇银行成长和发展。
网站编辑 - 艾丽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