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要闻>

2022年第十四场 | “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体新闻发布会之五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中国银保监会 发布时间:2022-09-09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北京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肖先生;江苏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熊涛先生;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先生;贵州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华涛先生。由于疫情原因,裴光局长和李华涛局长无法到现场参会,他们将通过视频联线方式与各位媒体朋友交流。下面请各位发布人介绍各地过去十年来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情况和监管工作的举措和成效。首先,有请李明肖局长介绍。



李明肖: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北京银保监局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落实银保监会各项工作部署,胸怀“两个大局”统筹推进首都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当好担当作为“排头兵”和改革创新“试验田”,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和“五子”联动落地积极融入首都新发展格局,以首善标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保障民生需求,重点依托科技赋能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形成一批突破性、示范性的“北京经验”。过去十年,是北京银行业保险业实现高质量改革发展的十年。北京银行业资产总额增长121%(6月末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各项贷款增长134%,其中制造业贷款及小微企业贷款分别增长95%和302%。北京地区保险深度从5.2%提高到6.3%,保险密度从人均4516元增长到11545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保险行业承担风险保障总额增长超过15倍。十年来,我们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超过三千亿元,不良率持续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违规股权处置取得显著成效。委托贷款和资管产品投资规模分别较历史峰值下降31%和42%,有效遏制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北京银行业保险业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也有效实现风险化解、结构优化和功能强化三个目标任务。过去十年,也是北京银行业保险业服务首都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我们依托科技赋能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银政大数据应用等金融创新走在全国的第一方阵。建设全国首个省级银政数据共享平台“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累计服务小微企业超400万家次,服务个人金融消费者超过700万人次,标志性提升首都政务数字化水平。从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看,北京“获得信贷”排名从2018年的22名升至2019年的第6名,2020年跃居全国第一。在全国首创“续贷中心”“首贷中心”,为企业直接节约融资成本约20亿元,带动北京地区企业融资成本逐年持续下降。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利率4.52%,比全国平均低0.83个百分点。在全国首创多个保险电子化改革试点,车险“互碰快赔”服务车主超过200万人次,农险电子化惠及农户83万户次、农业产值风险覆盖率超过100%,有效助力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融资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2022年圆满完成冬奥会等重大活动金融服务保障工作,以更高效率、更大力度支持国家战略实施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过去十年,也是北京银行保险监管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十年。北京局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落实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求,持续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着力推动党的领导与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有机结合。十年来,辖内117家中资机构共成立党组织2000余个,国有机构普遍将加强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我们有序推进机构改革,高效整合监管力量,持续深化风险“六大治理”,深入开展市场乱象整治。目前,北京局已全面实现对辖内机构监管数据的自动化、标准化采集,通过创建多维分析平台、成立智能检查实验室,全面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十年来,北京局累计出台规范性文件63项,率先对票据、结构性存款、同业业务、经营性贷款以及保险销售等业务加以规范。累计处罚银行保险机构396家次,处罚责任人399人次,处罚金额超过4.2亿元,清廉金融文化建设覆盖37万银行保险从业人员,有力规范市场主体,推动首都金融行业政治生态、合规生态持续向好。十年奋进铸辉煌,金融建功新时代。北京银保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会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改革发展创新势头,大力推进新时代首都建设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上是我的简要汇报,谢谢!


主持人:


谢谢李局长的介绍。下面有请熊涛局长。


熊涛:


各位媒体朋友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银行业保险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会党委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三项任务认真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为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金融力量。这十年,我们秉持“时时放心不下心”的责任感,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始终把金融安全作为首要的根本性的大事,以风险防控“大排查、大处置、大提升”三项行动构筑风险管控新机制。全省金融风险整体收敛可控。银行业保险业资产质量更加稳健,2021年末银行业不良率0.74%,低于全国1.08个百分点,排全国第二位,拨备覆盖率337%,辖内五家法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大幅度提升,高风险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高风险机构全部摘帽。P2P网贷机构全面市场出清,大型企业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序化解。市场秩序根本好转,同业投资、同业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2017年末压降1万亿,十年来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447家次,处罚金额5.6亿。近5年“治乱象”处罚金额超过以往十几年总和。内控合规基础日益夯实。深化“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机构改革以来出台规范性文件122件,推动辖内机构健全内控制度5400余项,创新智慧监管大平台,开发上线“金捕快”“千里马”“铁算盘”等智慧监管系统,坚持强监管、严监督一体推进,打造“清盈江苏 廉润金融”的江苏品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大成果,市场秩序有了根本好转,从根本上扭转了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的势头,银行贷款占资产比重上升到75%,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占比降到10%以下,为江苏经济社会“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金融基础。这十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更多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十年来,江苏银行业以年均13.6%的贷款增速推动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6个万亿大关,保险业赔付金额和保障水平分别增长3.2倍和14.9倍,保险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创新服务经济“四保障六提升”系统性工作框架,为江苏发挥稳定全国发展大局“压舱石”作用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重大项目的支持提质增效,制造强省服务精准有力,我们对接江苏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31”产业链金融需求,“531”是50个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强劲,推出“智改数转”专属产品,科技型企业贷款近三年平均增速25%。普惠金融供给量质齐升。“百行进万企”“小微企业首贷扩面”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近三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均增长26%,余额2.4万亿,利率降到5%以下。专项行动走访了200万户,新增首贷户13.7万户,贷款余额4300亿。“三农”服务主动高效,在全国率先启动服务乡村振兴试点,创新设立村级金融顾问,贷款余额超1800亿元。深化“万企联万村”行动,开发“万企联万村”金融服务平台,涉农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覆盖56个产粮大县。三大主粮种植保险十年赔付3435万户次农户。此外,包括民生保障、社会治理、惠企纾困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十年,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金融改革开放成效显著。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169家法人机构党建工作全部写入章程,建立各级党组织4317个,银行保险机构党组织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这些年我们扎实推进银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末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25万亿,较2012年增长2.5倍,银行业各项存贷款余额均突破18万亿。法人银行保险机构较十年前增加27.6%,各类分支机构超2.8万家;地方上市银行全国第一。这些年我们坚持在改革大局中深化金融改革,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创新长三角跨省市联合授信机制,分片区定制江苏自贸区改革发展意见,金融改革稳步前行,率先全面完成法人机构股权托管,针对性提出省联社改革基本思路,初步形成村镇银行改革重组框架方案;第三支柱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车险综改等取得明显成效。这些年我们稳步推动对外开放,到今年6月末,2022年6月末,银行业支持外经贸贷款余额9449亿元,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出口规模507亿美元,为江苏增强外贸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十年,我们支持79家外资银行在江苏落地,其中台资银行保险机构17家,助力打造对台金融合作新高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障金融系统良性运转,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主持人:


谢谢熊涛局长介绍,下面联线广东局裴光局长。


裴光: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因为疫情原因无法去现场参加本次发布会,只能在广州通过线上的方式与大家交流,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广东银行业保险业的关心支持,广东是经济大省,是金融大省,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十年来,广东银保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银保监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引领行业坚守定位、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助力广东从金融大省迈向金融强省。十年来,我们坚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打造“五联共建”模式,获评“新时代全国金融系统党建百优案例”。推动国有法人机构100%党建入章。在1.37万个党组织、12.5万名党员的示范带领下,广东银行保险机构共获得省市以上党建表彰467项,打造全国优秀党建实践经验46个。全国率先开展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一体推进处置风险与打击金融犯罪、惩治金融腐败。十年来,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保持总量全国第一。广东银行业资产、存款、贷款、净利润,保险业资产、保费收入、赔付支出、承保利润八个指标均稳居全国第一。银行业总资产34万亿元,占全国近1/10;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26.3万亿元、23.5万亿元,年均增速10%、14%。保险业总资产超过2万亿元,保费收入占全国1/8;保险深度从十年前的2.97%上升至现在的4.73%,保险密度从人均保费1597元上升至现在的人均4641元。十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超过2.8万亿元,有力支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业贷款增长2.5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辖内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3万亿元,增长7倍;外贸企业贷款余额超万亿元,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十年来,我们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立广东银行业保险业正和消保中心,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更加完善,金融消保工作走在前列。联合八个部门出台广东版“新市民”金融服务方案,助力4000万新市民在南粤扎根。大病保险惠及7508万人;城市定制医疗险辖内20个地市全覆盖,保障水平全国领先;车险综合改革完成后保障水平翻番,农业保险保额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十年来,我们坚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化险,探索并创造潮州农商行地市统一法人、汕特联社“三合一”改革经验。全国率先推广自贸区简政放权政策至省内主要区域,落地全国首个区域重疾表,率先试点跨境理财通、跨境医疗险、湾区重疾险,首创跨境车险“三地保单一地购买”。全国唯一实现外资银行地市全覆盖,港澳银行机构数量居全国第一。落地全国首家零碳网点、首家乡村振兴支行,首创巨灾指数保险、“食都保”综合保障险、科技企业“技术流”评价体系等,开展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十年来,我们坚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根本性任务。实现重点城商行“精准拆弹”,完成33家高风险机构“脱险摘帽”。辖内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超过8500亿元,不良率下降0.4个百分点。配合广东省政府做好政府隐性债“清零”试点工作。从严打击乱象,扭转脱实向虚,银行业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提升22个百分点。首创重大案件提级管理及省市两级联合督查机制,累计处置案件447件。十年来,我们坚持提升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守“监管姓监”,共作出行政处罚1963项,罚没金额5.45亿元。在全国率先探索省会城市监管新模式。率先开展联邦学习、区块链等智慧监管试点,首创省局智能检查实验室,率先上线湾区准入备案管理系统。锻造忠专实监管铁军,机构改革以来处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下降1.2岁,博士、硕士学历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下一步,广东银保监局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推动广东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主持人:


谢谢裴局长的介绍。下面有请李华涛局长。


李华涛: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因疫情原因不能到发布会现场,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贵州银行业保险业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贵州视察指导,国务院两次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贵州银保监局在银保监会的坚强领导下,引导贵州银行业保险业积极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十年来,服务实体经济迈上新台阶,助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贵州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从1万亿连续突破到5万亿元,存贷款接连跨越万亿关口至3万亿元以上,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4.2%,保险密度由每人432元提升到每人1288元。银行保险机构用“真金白银”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由5.3%提高到6.3%,支持实现县县通高速、村寨通硬化路。聚焦贵州发展瓶颈,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期间累计投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7584亿元,余额连续多年排在全国前列,全省66个贫困县如期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出台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文件,探索“四位一体”工作方法,推动涉农贷款持续增长,脱贫地区贷款余额及农业保险保额全国第一。十年来,牢牢把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一永恒主题,强监管、严监管氛围日益浓厚。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572亿元,推动不良贷款率由高位时的2.63%降至目前的1.43%,低于全国0.37个百分点。持续治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各项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提升至76.8%。法人银行保险机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本充足率提高2.35个百分点至13.72%,拨备覆盖率提高57.85个百分点至222.18%。坚持“监管姓监”,深化市场乱象整治,加大行政处罚震慑力度,机构改革三年多来,处罚银行保险机构257家次、责任人462人次,罚没金额1.14亿元,银行业保险业合规经营理念显著提升。十年来,金融改革取得新突破,银行业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引进省外银行保险机构21家,新设金融租赁公司、人身险公司、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机构76家,累计改制农商行56家,基本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加强公司治理,辖内176家法人机构全部建立党组织。贵阳银行、贵州银行分别在上交所、港交所挂牌,实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上市“零”的突破。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每个县平均设有银行保险机构17.6家,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金融夜校”等活动深受农村群众欢迎。下一步,贵州银保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四新”要求,为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金融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持人:


感谢四位发布人的介绍。下面有请各位媒体朋友围绕今天主题开始提问。


中国新闻社:


您好,我是中国新闻社的记者。刚刚北京局提到了依托科技赋能、大数据技术开展金融服务,请问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和监管能力方面有哪些举措,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李明肖:


为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等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银保监会关于加快建设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科技赋能的战略部署,北京银保监局充分发挥数据优势,对内打造“数据处理集成化、数据赋能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化”的新型智慧金融监管体系,对外构建“政务数据+金融数据”平台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有效提升防控金融风险和支持实体经济的监管效能,持续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提升监管质效方面,近年北京局着力推进金融监管数据治理工作,把数据治理纳入监管“六大治理”工程,且作为首要工程,大幅提升数据及时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并落地200多个监管应用模型,帮助监管人员改变传统“事后发现”“大海捞针”式的监管模式及思路,快速、全景式把握行业、机构基本情况,及时捕捉潜在风险点,快速核实处理风险问题,真正使监管工作由“人工驱动”转向“数字驱动”。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与便民利企“两大主线”,立足服务金融消费者、服务金融机构、服务实体产业、服务政府部门“四类主体”,通过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一是助力信贷投放增量扩面、降本提质。通过金融综合服务网“一站式”的不动产抵押服务,贷款申请材料大幅精简,贷款审批时间极大压缩,有效缓解借款人因过桥、倒贷、垫资而承受过高成本等问题。上线以来,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已累计办理不动产抵押、解押登记60万次,不动产信息查询678万次,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人获得信贷资金1.3万亿元,直接节约融资成本数十亿元。二是助力金融机构防风险、促发展。通过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的政务数据共享功能,帮助金融机构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敢贷”“能贷”。截至8月末,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已累计为金融机构提供不动产、民政、公积金、住建、社保、医保、工商等政务数据查询731万次,发现押品查封、多次抵押及企业经营异常等风险1.58万次,有效实现金融风险的提前预警和精准处置。三是助力实体产业控成本、稳主体。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全流程信息化,每年可减少因承保、理赔产生的人员接触超过30万人次,减少疫情期间聚集风险,理赔环节平均时长较传统服务模式缩短近50%。通过科技赋能降低农业保险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将财政资金精准投放给受灾农户。2021年北京农业保险综合费用率仅1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以上。四是助力政府部门提效率、强治理。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为住建委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人社局农民工工资专户异常监测提供常态化数据支持,累计反馈账户信息及线索6.3万余条;为民政局开展社会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近30万户次;对保障307万市民的北京普惠健康保进行销售、服务、理赔全流程实时监测,有效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北京局还联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共同搭建全国首个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信息平台——“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去年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首批十大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目前已逐步实现全流程在线区块链存证、诉前调解、自动催收、司法确认等功能,推动金融纠纷一站式、全链条、高效率、低成本化解。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已通过平台存证近20万笔,申请调解金融纠纷4136件,调解成功3150件,速裁审结案件1.38万件,为金融纠纷双方提供了极大便利,切实提升了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持人:


请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


您好,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的记者。“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请问江苏、广东、贵州三地银保监局,如何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巩固脱贫成果,在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成效?谢谢。


主持人:


这个问题请熊涛局先作答。


熊涛:


感谢记者朋友对江苏“三农”问题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江苏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土地非常肥沃,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江苏的“苏”字的繁体字,上面是个草字,下面是鱼字和禾字,这个字本身就体现了江苏鱼米之乡的含义。江苏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去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79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0%,近十年年均增长9.2%,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异较小的地区之一,是城乡协调、均衡发展的。去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42万公顷,产量达到3746万吨,居全国第八位。此外,江苏的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3%,拥有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185个,全国性产业强镇64个,国家级龙头企业99家。江苏“三农”发展处于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银保监会党委的工作要求,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和“万企联万村”为主要抓手,重点聚焦产业兴旺、乡村建设、粮食安全、农民致富四个方面开展我们的金融服务:一是聚焦产业兴旺,推动农村金融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我们立足江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探索以乡镇为单位开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扩面行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就业门路。截至去年末,全省60个试点乡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发展和农民返乡创业显著增长。我们同时开展金融支持“万企联万村”行动,通过城市企业对接每个乡村,以城市带动农村城乡协同一体发展,为1.8万个乡村企业2600多个项目提供金融服务。二是聚焦乡村建设,强化现代化农业农村基础支撑。我们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循环方面深挖潜力。近三年对苏北农房改造工程提供信贷支持954亿元。到过江苏的朋友都知道,江苏苏南农民的房子都很漂亮,典型的园林风格。但是苏北这些年相比苏南显得低矮陈旧,所以省委省政府三年来启动苏北农房改造工程,政府支持一点,农民自己自筹一点,银行支持一点,三方面资金来源,推动苏北农房改造,目前我们已经完成30万户农房改造,逐渐形成了苏北的美丽乡村的环境,这项工程也是我们支持农民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村水电路桥等重点工程的金融支持,上半年新支持农业农村当年度重大项目397个,完成授信265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涉农机构发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近百亿,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197万亩,提供高标准农田保险保障超过6亿元。支持农业生产企业提档升级和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农业产业园信贷余额超过150亿元,全省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总数居全国前列。三是聚焦粮食安全,抓好种业振兴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猪粮稳,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抓种业振兴,在全国率先印发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专项文件,创新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强化从种子研发、种子种植、收储、流转到销售全产业链金融支持,全省银行机构投放种业相关贷款3.2万户、270亿元,制种保险为全省11.4万亩农作物提供风险保障。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全省56个产粮大县涉农贷款超过3万亿,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全面覆盖,水稻、小麦、玉米的保险金额较十年前翻了一番。同时,我们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组织银行机构对全省6322家规模猪厂进行全覆盖对接,指导落地生猪活体抵押贷款和生猪“保险+期货”创新试点,生猪产业贷款余额133亿,增长25%,承保生猪保险金额76亿元。作为拥有8500万人口的东部沿海省份,江苏不仅端牢了自己的饭碗,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江苏贡献。四是聚焦农民致富,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对接。我们持续完善乡村基础金融服务,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各类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保险服务点近5万个,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农户信用建档评级覆盖率达94.7%。联合开发“万企联万村”金融服务平台,提出了“三个确保”工作目标:有联建村企就有专门机构对接,有联建项目就有工作专班跟进,有金融需求就有个性化金融服务。指导农商行开展联建村“整村授信”,为全省1.8万个村企联建项目配备主办机构和金融顾问,向2641个项目提供贷款120.6亿元。支持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发展,加强农业保险创新产品保护,2021年辖内特色农产品险类较2012年增加两倍,覆盖保险标的近100种。最后,我们加大对低收入人口的支持保障。推动辖内银行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免担保、免抵押、免利息、不超过5万元、期限最长3年”的贷款,截至6月末银行向13.7万户低收入人口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49亿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江苏银保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三农”工作历史方位,持续优化金融供给体制机制,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谢谢!


主持人:


请广东局裴光局长作答。


裴光:


谢谢记者的提问。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大家也知道,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一大特点。虽然农业在广东经济中占比不是很高,但因为广东农业盘子比较大,广东经济总量比较大,所以广东农业也占有重要地位。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广东的一个重要任务。广东银保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银保监会党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连续三年获得省委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最优等级。十年来,非珠三角地区银行业保险业资产增长140%,比珠三角地区(不含深圳,下同)高出12个百分点。截止到今年7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88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了57%,连续十年保持正增长。农业保险十年来累计实现风险保障近7000亿元。我们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优环境。我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七大类125项涉农指标,统筹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全面乡村振兴。联合五部门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明确14项政策措施。省委深改委审议通过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农业保险“1+1+8”的制度体系、“12+8+3+N”的保险体系逐步形成。推动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金融支农促进会,构建“政银保担基企”金融支农大格局。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结构。引导珠三角农商行帮助粤东粤西粤北农信社补充资本超过150亿元,用三年时间化解历史包袱1300多亿元,全面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巩固和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支小的功能。支持1个国家级、5个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设,成立了全国首个乡村振兴特色支行。完善农业保险基层协保体系,共建村镇协保机构超过5000个,聘用协保员超过2万人。特色农业产品保险成为我们广东保险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强支撑。粤东粤西粤北三个地区基础设施贷款余额3153亿元,十年来增长近200%,比珠三角地区高出88个百分点。推动设立粤东粤西粤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通过“政府+保险+社会资本”撬动投资1200多亿元。创新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的综合保险,承保农田7.3万亩。政策性农房保险覆盖率达到99.28%。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出实招。创新“银行+财政+企业+农户”模式,支持28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8880多个行政村进行“整村授信”超过775亿元。我们创新特色产业金融服务,涌现出潮州单丛茶、徐闻菠萝、江门陈皮等特色样板。农业保险近两年风险保障金额年均增速达到80%,主要险种超过200个,“保险+期货”“保险+气象”、农险防灾减损等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见实效。我们打出“政策+资金+人才+知识+消费”组合拳,20个对口帮扶点全面脱贫。组织优秀金融干部派驻901个乡镇,向2.1万个行政村派驻金融特派员1.42万名,助力乡村和金融机构之间加强沟通协调,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大病保险覆盖7508万城乡居民,全国首创的巨灾指数保险赔付12.4亿元,防止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通过银行业保险业共同努力来支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下一步,广东银保监局将进一步增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为广东全面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主持人:


谢谢。请贵州局李华涛局长作答。


李华涛: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山多地少,“三农”问题尤为重要。感谢记者朋友对贵州的关心和关注。贵州银保监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去年2月在贵州视察时提出的“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指示要求,围绕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战略定位,探索接续政策保衔接、量化目标保力度、提升能力增效益、创新示范探路径的“四位一体”工作方法,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支持贵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出政策,把“保稳定”与“作优化”相结合,做到金融帮扶政策无缝衔接。在“面上”,对过渡期内金融帮扶政策进行全面部署,我们印发工作通知、实施意见,明确“支持什么”“怎么支持”。在“点上”,细化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制定支持国家、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0项具体措施。6月末,贵州新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0.54亿元,居全国第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省1.76个百分点,每个重点帮扶县至少有两个特色农险品种。二是督落实,把“定目标”与“严考核”相结合,确保金融支持力度只增不减。建立“年初设定目标、定期监测分析、按季监管通报、年度考核评估”的闭环工作机制,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工作力度不减,持续提升质效。6月末,贵州涉农贷款余额1.65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5倍多,规模排西部省区第二;农业保险保额1487.82亿元,是2012年末的48倍,居全国第二,其中脱贫地区农业保险保额全国第一。三是提能力,把“抓重点”与“全覆盖”相结合,推进金融服务供给提质增效。一方面,聚焦关键领域,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给。6月末,累计发放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贷款超400亿元;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贷款余额920亿元、提供保险保障131亿元;通村通组路的建设覆盖近4万个村寨,“农村饮水安全贷”惠及548万农村群众。另一方面,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1.43万个,信用乡(镇)1146个,全省农户建档面达100%;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县域平均有银行机构8.6家、保险机构9家。四是勤探索,把“强创新”与“探路径”相结合,推动金融助力模式打造样板。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好做法,比如创新设立“乡村振兴产业贷”的业务模式,推出“茶叶贷”“黔菌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探索开办“保险+期货”、气象指数等特色保险品种。通过点上创新的突破,带动面上开花结果。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争取打造出一批不同特点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样板,为贵州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贡献更大的金融力量。谢谢!


主持人:


请继续提问。


中国经营报:


您好,我是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北京局,刚刚结束的2022年服贸会上,我们看到了“两区”建设是首都近年来发展的“重头戏”,请问北京局在支持“两区”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谢谢。


李明肖:


北京银保监局认真落实“两区”建设工作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首都营商环境。本次服贸会期间,我们选送的三个案例入选2022年“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一项政策经公众投票,获评2022“两区”建设十大最具影响力政策,是北京银行业保险业高水平支持“两区”建设的亮点和缩影。第一个案例是“打造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赋能首都金融与政务数字化双提升”,刚才已经做过介绍。第二个案例是“打造国家文化与金融创新合作先行先试的‘东城样本’”。东城是北京的文化名片。北京局深耕“两区”建设文化领域,持续完善首都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一是设立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强化监管引领制约。辅导组建8家“示范区文化金融专营网点”,拓宽轻资产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同时联动东城区政府和北京市相关部门印发《北京市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认定与评估方案》,通过后续监管评估保障专营机构文化金融服务的持续性、专业性、有效性。二是打造“文菁汇”文化金融沙龙品牌。联合东城区政府搭建集政策咨询、银企对接、金融服务、融资支持、保险保障等功能于一体化的常态化文化金融交流服务平台,指导驻区银行推出“文菁贷”“文创贷”“文化英才贷”“非遗贷”等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文化金融特色产品,持续创新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截至6月末,北京地区文化创意贷款余额超过2200亿元。第三个案例是“创建小微金融服务顾问队伍,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联合市金融局建立北京市小微金融服务顾问制度,通过培育一批资深、敬业的专业金融顾问,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包括政策宣导、金融问诊、投融资规划、风险化解等在内的一系列“陪伴式服务”,有效化解企业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切实提升银行融资服务精准性。一项政策是“知识产权保险试点政策”。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试点实施两年来,累计服务北京市2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312家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为20余个重点产业的3366件专利提供保险保障,保障金额超过33亿元,财政资金补贴保费3800万元,为2家企业提供专利执行险理赔近60万元。已有企业二次、三次主动投保,社会反响积极。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创新试点政策,如引入保险公司竞争机制、增加知识产权海外纠纷法律费用保险试点等,帮助“走出去”企业降低维权成本、提升维权能力,加快构建北京地区知识产权领域“大保护”格局,有效助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近期,我们还联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准备打造全国首个中关村科创金融中心,预计在年内跟大家见面,届时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给予关注、宣传和报道。下一步,北京银保监局将继续把“两区”建设融入监管中心工作,聚焦首都金融发展重点领域,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以更大力度、更新举措推动金融业改革开放,全面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再提几个问题,请各位发布人简短一点回答。


证券日报:


您好,我是证券日报的记者。有个问题提给广东局,广东省毗邻港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请问广东银保监局在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裴光: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同时,大湾区还在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近年来在银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广东银保监局跨前两步、主动作为,举全局之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一是大湾区制度创新持续向纵深推进。我们采用“一体两翼”的方式加强多方联动,推动出台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意见,出台了支持横琴粤澳合作区建设21条措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建设,探索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我们推动全国首个区域性重大疾病表落地,累计为10万人提供风险保障超360亿元。二是大湾区简政放权实现“三大跨越”。我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放权项目“由少向多”跨越,2015年广东自贸区成立以来,银行保险机构简政放权事项逐步增加,目前银行支行和保险公司支公司及以下机构和高管的主要准入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或备案。金融政策覆盖范围实现“由点及面”跨越,将自贸区内简政放权事项扩大到大湾区内地8市,形成全国首个将自贸区银行业保险业简政放权政策全面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办事流程实现“线下至线上”跨越,上线备案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全天候运行,最快只需5分钟,累计办理准入备案事项1.15万项,为金融机构带来极大的便利。三是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初具规模。我们充分运用对外开放、CEPA框架、自贸区等政策优势,推动重大金融要素平台建设,支持国内首个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建成上线,实现线上无纸化、流程化再造,跨部门整合三项创新。支持多元化金融机构“引进来”,辖内港澳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实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进入内地的四家澳门银行在粤机构全覆盖。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走出去”,支持广发银行等辖内法人机构设立香港分行,广州农商行、东莞农商行在香港实现上市。四是大湾区金融产品创新日趋活跃。“跨境理财通”试点顺利落地实施,成为全国实施个人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实践,目前已经支持26家机构成为试点银行,累计交易达到1.18万笔12亿元,有效拓宽三地居民的跨境投资渠道。首创粤港澳“三地保单一地购买”销售模式,累计承保港澳跨境机动车辆4.99万辆次,将为粤港澳三地车流、物流互通提供有力保障。首创“医保一站通”业务,累计为4.55万名港澳客户办理医保参保业务,助力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联系紧密,人员往来频繁,实现金融服务的互联互通非常重要,这几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一步,广东银保监局将继续探索粤港澳金融监管规则、营商环境、产品服务、监管协调机制等多维度衔接,推动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谢谢!


主持人:


请继续提问。


和讯网:


您好,我是和讯网的记者。我们知道,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大省,请问江苏银保监局如何引导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哪些举措和成效?谢谢。


熊涛:


谢谢和讯网的记者。大家知道,江苏有的时候被大家俗称“苏大强”,这个“强”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强,工业经济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制造业占江苏地区总值比重达到35.8%,是我们第一大产业,也是全国制造业占比最高的省份,贡献了全省1/3的GDP和40%的税收。江苏的制造业种类齐全,主体多样,既有化工、钢铁等重工业,也有纺织业等轻工业,既有造船机械等传统产业,也有生物医药、芯片等新兴产业,既有国企龙头,也有民企的巨头以及大量的中小微企业。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04家、113家。江苏制造业的特点,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为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这项工作,我们首先从制度着手,出台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建立专项监测通报机制,通过创新民企融资会诊帮扶机制、实行联合授信管理、存量授信重组银团调整优化期限结构等方式,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全面、精准地服务江苏制造业。2022年6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连续27月增长超两位数,较十年前翻了一番。我们对制造业金融的支持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聚焦产业强链。围绕我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银行主动梳理对接“531”产业链中“链主”企业。所谓“531”就是50个重点产业链,30条优质产业链,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我们找出这些链条里的链主。创新推出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服务,“一链一策”打造产业链专属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加强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持,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向高端迈进。比如2022年6月末,通信电子、医药制造等重点链上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超过40%。第二方面,聚焦先进制造。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均居全国前列。围绕江苏科技强省建设,我们制定科技金融服务行动方案,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银企融资对接专项行动。这项行动共有2万多名客户经理参加,已走访科技企业7万多户,首轮走访覆盖面达到99%,为大概6000户企业授信超过300亿。第三方面,聚焦智能制造。会同地方政府建立企业和项目信息共享机制,支持纺织、造船等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6月末主要银行向工业企业发放技术改造升级贷款余额达到2453亿,同比增长24.7%,近三年平均增速19.1%,支持全省5万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如果到江苏制造业企业调研会发现,下一步技改的重点就是数字化、智能化。所以我们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对接,金融全力支持。第四方面,聚焦绿色制造。印发深化绿色金融服务行动方案,提出绿色融资、绿色保险增长目标,联合省有关部门发布我省首个碳资产抵押融资操作指引,为银行业参与碳金融体系建设提供监管指导,指导省保险行业协会成立绿色保险专业委员会,省银行业协会发布江苏银行业绿色金融治理公约。6月末,全省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2.42万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好服务江苏制造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推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更高水平的制造强省。谢谢!


主持人:


最后一个问题。


证券时报:


您好,我是证券时报的记者。贵州省是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请问贵州银保监局如何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助企纾困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李华涛: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过去十年,中央对贵州的支持力度很大。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国发〔2012〕2号文件。今年1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也就是国发〔2022〕2号文件。十年间两次以2号文件支持贵州,这在全国少见,也有力地支持了贵州的加快发展。今年7月,贵州省委书记在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对贵州银行业保险业给予充分肯定,用“四个功不可没”进行评价。十年来,全省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7.4%,保险保障金额增长17.6倍,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起点上,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即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贵州银保监局强化金融监管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围绕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的目标任务,我们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贯彻落实工作方案,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推动国发〔2022〕2号文件在贵州银行业保险业落地见效。结合实际,向大家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进展情况:一是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做好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围绕“四区一高地”的建设,积极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重点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融资需求与金融服务的有效对接。7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15%,增速创今年以来新高。值得一提的是,重点产业贷款快速增长,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82.13%、50.47%。二是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阶段性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7月末,全省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同比增长14.5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同比增长11.91%,当年新发放无还本续贷242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守好绿水青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推动重点领域绿色融资,增强绿色保险保障,支持贵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6月末,全省绿色融资贷款余额5588亿元,同比增长23.43%。创新开发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20期、规模158亿元。各位媒体朋友,在国发〔2022〕2号文件的政策红利下,贵州的发展日新月异,欢迎大家到贵州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心和支持贵州银行业保险业的改革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


时间关系就不再提问了。非常感谢四位发布人精彩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网站编辑 - 赵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