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监管>

深化绿色金融创新 探索绿色普惠数据采集运用机制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中国银保监会湖州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玲莉 发布时间:2022-08-09

当前,绿色普惠金融基础数据的采集成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只有深入推进普惠数据的采集与运用,解决好普惠数据采集的成本、风险和效率三大难题,才能有效深化“绿色”和“普惠”的创新融合。

近年来,湖州银保监分局引导辖内地方法人银行将普惠金融的良好基础与绿色金融的创新元素积极融合,明确以打造“绿色普惠银行”为战略目标,不断进行绿色普惠金融改革创新,其中的重要一环便是探索绿色普惠数据采集运用机制。

多方合作 以数据提升绿色普惠服务质量

当前,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特点,根据自身绿色普惠业务发展的需要,积极对接县域相关部门和第三方企业,建立跨界战略合作关系,精准锁定绿色普惠目标数据,通过数字赋能不断提升绿色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例如,有的地方法人银行通过自主对接县域相关部门和单位,获取部分绿色普惠目标数据。根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数据公开频率要求,数据基本按月度、季度、半年、年度等不同频率采集,其中涉及银行机构自身可采集的居民绿色支付、绿色公益等维度数据,包括手机银行、自助业务、第三方支付数据以及参与绿色公益活动等,银行机构可依托银行科技部门实现数据实时更新。

(一)银行端: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提升绿色普惠服务能力

推动地方法人银行深度实践县域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充分依托科技支撑,对采集到的绿色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建模分析,结合金融业务发展开展各类针对性的数据运用。

建设绿色信息平台。通过主动对接生态环境局、应急局、市场监管局、淘汰办等政府部门获取企业相关环保、安监等处罚和奖励信息以及淘汰产能等信息,根据自身需要建成“绿色信息共享平台”系统,作为绿色普惠业务的数据库支撑。

优化业务流程。要求银行机构工作人员通过“绿色信息共享平台”系统了解掌握企业环保、安全、社会等方面的信息,结合实地调查对企业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根据评级结果可将企业分为绿色友好类、蓝色基础类、橙色关注类和红色退出类四类企业,并配套跟进区别服务、分层管理。对于绿色友好类企业,实行4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对橙色关注类企业实行利率上浮,进行绿色转型引导;对红色退出类企业实行授信禁入,从而实现绿色普惠数据与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管理紧密联动。

及时跟进风控措施。通过“绿色信息共享平台”跟踪监测企业的环境和社会信息,一旦发现企业受到相关处罚之后,可及时采取压降贷款额度、提高贷款利率、收回贷款等金融手段,协助政府部门对企业实施环保整改和绿色化转型,促进某县域企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绿色产品创新。结合银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当前所采集到的绿色普惠数据,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形成“绿币个人碳账户”体系、“线上公积金贷”“绿色信用贷”“税银贷”等一系列创新案例。

(二)客户端:丰富运用场景,提升绿色普惠服务能力

“小微碳效贷”普惠贷款模式。以碳效测算为支撑,编制企业碳效清单。通过对多年来业务发展中积累的大量企业原始数据进行梳理、整合,确定企业碳效等级。同时,多维度对比数据,最终形成分行业碳排放清单和行业内单位营收碳排放清单。紧密围绕碳效等级评价结果制定差异化授信方案,对于碳效等级三级以下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低于支行审批权限的利率优惠,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改革;对于碳效等级三级以上企业,适当提升利率定价,从金融层面释放转型压力。例如,以长兴县轻纺行业为重点支持行业,向县域内生产、加工型纺织企业提供用于提升经营效益的流动资金贷款以及用于节能技改、设备更新等用途的固定资产贷款。自“小微碳效贷”产品推出以来,当地农商银行已对7个主要行业、超2000户企业进行跟踪测算,形成企业碳排放轨迹,并向27家纺织企业发放低碳转型资金7269万元,转型引领效应正在持续扩大。

“两山绿币”体系(个人碳账户)。当地监管部门引导安吉农商银行以居民绿色生活为出发点,围绕绿色循环、绿色出行、绿色支付、绿色公益等多项绿色行为维度,大量采集居民的绿色生活行为习惯,依托大数据分析建模,将绿色生活行为转化为“绿币”,以“绿色信用”的理念创新打造“绿币”体系。同时,依托科技开发建成“绿币”管理系统,实现对“绿币”总量的动态监测和后台管理。后续基于数据系统针对性地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例如在全国首创纯线上、纯信用信贷产品“绿色信用贷”,将贷款额度和利率与“绿币”值挂钩,分档享受“增信降率”,最低可享受LPR利率,受到年轻客户群的青睐。此外,“绿币”还可用于居民个人的实物兑换和场景消费,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举措引导老百姓自发参与到绿色生活、绿色发展中。

“绿色信农贷”助农模式。监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采集共享“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评分”等数据,作为银行授信重要参考因素纳入授信流程。对浙江省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评价结果为A级、B级的,且具备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认证资格的湖州市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给予最高不超过 400 万元(含) 的信用贷款支持,并根据各行业特征匹配贷款期限,期限最长可至3年,同时动态监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授信额度,从而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多种堵点 阻滞数据赋能金融服务

县域大数据线上供数能力有限。县域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大多在2019年才成立,仍处于创建初期,虽然已初步完成绿色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但与辖内各职能部门还在沟通数据对接事项。大数据平台也还在初步建设阶段,接入数据的覆盖面还不够完善,供数服务能力还亟待加强。

银行单方面采集数据成本过大。一方面,由于一些部门的数据更新频率较慢,容易造成数据更新不及时的现象。例如,企业上半年受到了环保处罚,银行机构下半年才能采集到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造成信息滞后,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贷款风险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单位的数据主要为居民个人行为信息,考虑到信息安全性的原因不能够直接对外提供,需要后续进行系统专线对接,通过线上采集的方式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使得当前绿色普惠数据的覆盖面难以进一步拓宽。此外,随着银行机构持续对接,绿色普惠数据量日益增大,在数据源传输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人工误差、数据导入过慢等问题。且银行机构需要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会造成银行投入成本不断增加,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采集不畅,阻碍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县域农商银行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充分利用采集到的绿色普惠数据源,针对性地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加大绿色金融服务创新,致力于为地方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但受限于当前人工定期采集绿色数据源的机制,导致数据采集不畅、受限、滞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数据共享相关法律保障尚不健全。尽管政府部门逐渐规范数据采集、使用等,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正逐步有序进行,但是企业间数据共享的闸门还没有打开,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使得企业私下进行数据共享存在非常大的法律风险。数据作为未来企业的润滑剂,不共享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金融机构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对数据共享的需求尤为突出。但是当前,数据共享法律保障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银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限制了金融业务的拓展和金融服务的提升。

多方合力 加强数据采集运用能力

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公共数据法律制度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快推动数字信息系统互联和公共数据共享,充分发挥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在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市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市场效率,提升服务水平。除了政务信息资源外,可通过“开放字段”与“个性字段”的不同层面考虑适度统筹共享一些企业单位的居民生活生产数据,尽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明确“谁经手、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溯源”体系。一方面,充分保护信息数据安全,杜绝信息事故发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数据信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社会进步增添动能。

建议数据管理部门加强供数能力。一是统筹数据采集机制,统一各供数部门的数据采集频率,夯实数据平台建设的底层基础。专线整合各有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力争做到县域范围全覆盖,拓展数据覆盖面的广度。二是打造县域大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库,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时效性。例如,通过建成大数据库向银行机构实时提供企业实时的环保、安监、生产经营等处罚奖励信息,帮助银行机构打造企业“绿色信用”体系。根据奖励处罚信息增减企业的“绿色信用”,后续再配套开发精准的金融服务,一方面让企业享受到高“绿色信用”值带来的金融优惠福利,另一方面倒逼一些“绿色信用”较差的企业自发进行整改升级,进一步促进县域企业绿色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提高供数频率,实现大数据平台T+0的供数机制。例如,向银行机构提供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清单信息,银行机构可根据信息精准制定“工资贷”纯线上创新信贷产品,可通过线上工资信息自动采集匹配到对应的“工资贷”产品,无需提供纸质证明材料,不仅简化了客户办理手续,提高了客户的用信体验感,而且节约了用纸量,促进银行机构的绿色运营,产生环境效益。

建议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协调指导。建议省联社/农村商业联合银行等行业管理部门从管理部门角色入手,加强省级层面协调指导,为基层行社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一是积极对接省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更多的跨界政银、银企、政银企的战略合作关系,持续增大绿色普惠维度,拓宽绿色普惠覆盖面,充实绿色普惠数据基数。二是紧密结合数字化转型需要,搭建更多的省级业务合作平台,例如,公积金平台、税务信息平台、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工资信息平台等,以支撑基层行社更好地开展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三是建议省联社/农村商业联合银行等行业管理部门向大数据采集运用方面倾斜,依托“科技+数据+金融”模式进一步开发大数据运用的工具、平台和系统,例如,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数据平台,为基层行社提供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

建议银行机构加强数据运用能力。一是要重视自身数字化转型,建立更加高效、便捷、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数据采集运用的重视和研究,树立“数据采集是基础、数据运用是关键”的数据金融理念,将数字化转型的场景应用创新作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二是要加大对数据采集运用方面的投入,需要财务、科技、人力等各个部门大力支持,例如,财务部门可增设数据采集及运用的专项资金池,专项用于支持数据运用的人工操作、系统开发、后期维护等费用,为数据运用提供资金保障;科技部门将开发打造数据采集联动系统、数据后台管理系统、创新产品的附属系统等作为未来的工作重点,为银行机构的业务服务创新提供科技支撑保障;人力部门可多开展一些涉及大数据运用的专业培训,将当今社会大热的数字化转型理念根植到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人人懂数据、人人用数据”的工作氛围,举全员之力进行数据运用创新,提供数据运用的智慧保障。三是加大对采集数据的运用创新力度,深入剖析已采集到的绿色普惠数据,进一步思考数据可延伸的金融服务领域及场景运用,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县域居民、企业量身定制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网站编辑 - 古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