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要闻>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花茂村“变形记”:从“百废待兴”到“花繁叶茂”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本社记者 冯晓宇 发布时间:2022-08-02

走在平坦的柏油路面上,道路两旁的栅栏边、矮墙角处处花繁叶茂。一幢幢白墙青瓦的黔北民居立于道路两边,农家小院中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山笑水笑人欢笑,一幅现代化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贵州遵义的花茂村慢慢展开。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百废待兴”的贫困村,原名叫作“荒芒田”;这些年,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改名为“花茂村”,寓花繁叶茂之意。花茂村实现“旧貌换新颜”,离不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当地金融机构的助力。作为扎根“三农”,深耕普惠的本土银行,遵义农商银行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创建信用乡镇、助力乡村治理等方式为打造花茂村新面貌、铺就农户致富路贡献了农金力量,这也使得花茂村成为了全国较快脱贫的村落之一,当地村民们都说:“有了信贷支持,家乡变了模样。”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花茂村考察,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七年后的今天,我们追随总书记的步伐,再次来到这里,听村民们讲述花茂村的振兴故事。

“红色之家”的诞生

走进村民王治强经营的农家乐中,一幢黔北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映入眼帘,青色瓦片、白色灰墙、雕花窗户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楼顶上的“红色之家”四个大字分外醒目。

2015年6月16日下午,就在王治强家的这座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总书记当时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回想起七年前的场景,王治强记忆犹新,“总书记的话真是说到我们农民心坎里了,花茂村的乡亲们就是靠着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劳双手干出了幸福的好日子。”

2014年,已经52岁的王治强不想再外出打工,萌生了回乡开农家乐的想法,恰逢遵义农商银行正在大力支持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农家乐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就这样,王治强顺利从遵义农商银行贷到了10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搭上了乡村旅游这趟“顺风车”,把老家花茂村的四合院打造成了农家乐,取名“治强农庄”,后来,他想起红军曾路过这里后,便把店名改成了“红色之家”。

作为我国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贵州遵义是全国红色旅游关注度最高的目的地之一,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遵义农商银行近年来工作的重要发力点。近年来,遵义农商银行为花茂村村民发放农家乐、乡村旅馆贷款112笔、金额588万元,支持建房、住房装修贷款560笔、金额2388万元,支持花茂村文旅一体贷款6笔、金额100万元。

如今,王治强的“红色之家”已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以王治强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花繁叶茂》也于2020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花茂村的振兴故事不仅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还吸引了国外游客的关注。“这几年来,不但有中国的游客过来,韩国、马来西亚等,甚至还有非洲的游客过来旅游”,谈起这些年来的经历,王治强十分骄傲和自豪。

一个土陶盬子的传承

王治强家有一道招牌菜——“盬子鸡”很受游客欢迎,通常需要预约才吃得上。而制作这道佳肴所用的盬子,就出自花茂制陶手艺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之手。

52岁的母先才是花茂村的土陶技艺工匠,祖上四代做陶,以陶谋生。20世纪90年代之前,花茂村的陶产品在周边销路不愁,土陶业兴盛一时,全村超过60%的家庭将制陶作为副业。后来,随着市场上的代替品增多,花茂村土陶容器的销量越来越惨淡,掌握这门技术的人也纷纷外出打工,土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一度面临危机。“我祖辈都是土陶匠,我不忍心丢弃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手艺,就一直坚持着,虽然收入很低,只要能勉强供得起孩子读书,我就不会放弃。”母先才回想起曾经的窘境,感慨万千。

在了解到母先才家的情况后,遵义农商银行枫香支行向母先才兄弟二人累计发放贷款88万元,用于支持陶艺馆建设,让其原来只有50平方米的陶艺作坊蜕变成2000多平方米的陶艺馆,带动11人就业创业,也让花茂土陶文化得以传承。

如今,母先才家的陶艺馆已初具规模,还搞起了“陶艺体验吧”,借助农村电商平台,土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每年纯收入超百万元,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土陶文化也已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更是成为土陶技艺的传承人。母先才说:“创业初期,我负债累累,压力大到经常失眠。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后,对这里的扶贫工作做了具体指导,地方党委政府迅速贯彻落实,农商银行鼎力支持,让花茂村村民受益颇多,我本人也从农商银行的贷款户变成存款户。”

“如今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环保,陶艺馆都用电器烧陶,没有再使用木材和煤炭了。”母先才向记者介绍道,以前村里人的愿望是让子女走出交通不便、生活困难的花茂村,过去,4000多人的花茂村约有2000人外出打工;到了2020年,尚在省外打工的村民只有约300人,外出打工村民纷纷回到家乡创业就业,“在家就业就是好,还能照顾老和小”成为大家的口头禅。母先才希望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能够尽快回来,把家里的制陶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一段脱贫致富故事

花茂村平心组的村民鲁克全看着自家的破旧平房变成如今240平米的小洋房,心里美滋滋的,脸上总是会露出幸福的笑容。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鲁克全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老婆生病,我要照看她,无法外出打工,之前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7年6月,遵义农商银行枫香支行了解到鲁克全家的情况后,为其发放“特惠贷”5万元,协助他做起生猪养殖。正是因为遵义农商银行的这笔贷款,鲁克全家实现了脱贫致富。

像鲁克全这样的家庭,当年在村里还有很多。近年来,遵义农商银行枫香支行通过为普通农户和建档立卡户进行评级授信,并发放贷款,让不少村民们从此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枫香支行还以花茂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与种养殖大户提供授信支持,建立“贫困户+村民合作社+企业”的金融扶贫模式。如,向拥有110亩大棚的绿动九丰合作社授信500万元,向社员授信190万元,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周转问题,带动全村种植露地蔬菜3000亩,发展脆红李种植1450亩,带动周边6个镇(乡)种植蔬菜3.5万亩,建成万亩蔬菜产业带。

据鲁克全介绍,过去村里很多耕地撂荒,或者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不高。后来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享受农机补贴、冷链物流补贴等同时,还能获得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农民们种起了黄瓜、丝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每到春夏时节,田里一片绿色、花果飘香。

乡村小径上鲜花盛开,道路两旁房屋干净整洁,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当地的发展情况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花茂村结合当地乡村振兴方案,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产业、特色文化。遵义农商银行紧扣地方发展大局,加大对相关产业的金融支持,全力将花茂村打造成兴业乐园、致富田园和乡愁故园。如今,这个承载着军民鱼水深情的美丽乡村,真正地成为了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通讯员 贵州遵义农商银行 吴健)


网站编辑 - 冯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