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观察> 农金时评>

养老金融蓝海,农村中小银行如何抢占先机?

来源: 作者: 李书娜 发布时间:2022-05-30

5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对银行保险机构参与养老金融业务提出十三条要求。随之,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大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9%,较十年前上升5.64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长至14.2%,较2020年上升0.7个百分点。据人口与发展研究专家预计,在204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水平将达30%。

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凸显养老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给养老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客群。而在养老金融市场这一巨大的生态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都会参与其中。作为地方“369”群体的主要金融服务提供者,农村中小银行将如何在这场“蓝海”挖掘中抢占先机?

养老金融将成下一个“风口”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十四五”规划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出台多个推进养老服务、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意见,同时,配套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也陆续出台,养老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这有利于银行加快布局养老金融业务。

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老年人在银行的存款加上理财资金等管理资产占40%,达20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而与之相对应的,老年服务缺口却很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老年服务供给与需求比不足50%。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九年提到养老服务。养老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亟须解决。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政策助力,农村中小银行大有可为。目前,不少农村中小银行在进行网点“适老化”改造,有的农商银行还打造了养老特色主题网点,开发针对老年客群的手机银行等,已经开始布局养老金融。

农村中小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优势与不足并存

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主要包括社保和退休金存款、受托、账管、托管等养老金服务。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农村中小银行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依靠人缘、地缘以及网点优势,在拓展养老金融传统业务上存在绝对优势。以上海农商银行为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533.49万人,占其户籍总人口的36.1%,是全国深度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农商银行在上海地区拥有近360个网点,服务的上海户籍老年客群数已突破300万人,占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半数以上。

另外,农村中小银行与地方经济的紧密关系也为开展养老金融业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苏泗洪农商银行彭召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农商银行在当地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心目中的认可度较高,老年人因为金融习惯的养成,一般不愿意再去尝试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更容易选择农商银行。”比如,依托社会保障卡老年人退休金和养老补贴的发放,这类业务大多由县域农商银行代理发放,这是其他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

但要迎接巨量老年人的金融服务,农村中小银行还面临较大挑战。首先从老年人需求端来看,对养老金融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彭召来认为,“与大银行相比,农商银行服务的老年群体多是50、60年代的农村老人,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金融素养相对不足,同时,由于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等生理因素,老年人对于金融产品的使用和判断能力下降较快,也更容易受到金融产品的误导,甚至金融欺诈。这就给我们提供金融服务增加了一定挑战。”

另外,从供给端来看,农村中小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较严重且较为传统。养老服务金融作为提供全生命周期养老储备和消费的金融服务,在产品和服务中大多还是传统的代发养老金、社保等服务,还没有针对性的产品和专业化的顾问服务。

探索农村中小银行养老金融服务新模式

对于未来养老金融如何发展,监管部门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路径。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相关部门对于养老金融改革总的方针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现有业务规范,就是要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副实产品;另一方面是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

2022年4月17日,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养老储蓄产品试点方案,将适时稳步启动试点工作。”业内人士认为,从产品期限上来看,养老储蓄最长期限达到20年,这也是目前传统存款产品所没有的定价期限。吸纳5到20年期限的养老储蓄将为商业银行提供超长期限、十分稳定的存款来源,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将有一定利好。

对于农村中小银行来说这也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应把握“银发产业”蓝海,在防范养老金融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增强对“银发产业”发展前景、经营模式、风险因素的理解和认识,在产品和服务上提前布局,探索养老金融服务新模式。

在养老金融产品打造上,“因为老年人风险偏好较低,农商银行可以针对老年人的投资风格,设计专门的老年人养老资金账户或储蓄存单,这样更容易赢得老年人信赖。”彭召来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在建议“打造符合老人特点,符合市场规律的中低风险、回报稳健、期限较久、能享受充分税收优惠的金融产品,提升老年金融的效率和可得性。”当前,一些农村中小银行已经推出一些针对老年群体的产品,比如,北京农商银行创新推出“金色时光”系列金融产品,专门为50岁以上人群设计,满足该群体注重存款安全保障、收益稳定、资金使用灵活等金融需求。

在养老金融服务方面,农村中小银行还应进一步发发力,提供更专业、精细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适老服务举措,加快老年客群专属金融产品研发,科学提供老年定制服务。当前一些大型农商银行已经开始提供老年专属服务。比如,在老龄化程度较深的上海,上海农商银行推出养老金融服务品牌——“安享心生活”。“‘安享心生活’品牌是优化老年客群金融体验的积极举措。另外,上海农商银行还专门成立养老服务领导小组,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张宏彪表示。

在数字化转型中,农村中小银行还应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借助数字化,融入养老生态圈。“农商银行线上渠道发展快,金融科技不断投入,推广宣传针对老年客群需求特点的手机银行App,也给愿意选择网上服务的老年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彭召来分析认为。农村中小银行应运用数字化理念,整合养老服务链条上下游资源,融入全链条养老社会场景,创新多元化养老产业金融服务。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有序推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主要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计划试点正在抓紧筹备。同时,我们近期推出了一系列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政策,支持养老保险机构建设,鼓励其参与养老金融改革,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在4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二级巡视员王宏鹤表示。在政策的支持下,养老金融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农村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先机,提前布局。


网站编辑 - 李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