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大农金> 行业研究>

农村金融九大难题如何破解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 作者:文/陈国汪 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发布时间:2022-05-23

农村金融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县域提供的金融服务加上为大中城市提供的涉农金融服务。目前,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部署,农村金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农村金融面临九大难题。

第一大难题:社会共识不够。农村金融问题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复杂度高,跨周期长,解决难度大,如何在政府、监管者、机构、金融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共识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对农村金融的共识还远远不够,农村金融在金融体系中应该处于何种地位、需要用多大资源去支持农村金融、如何进行农村金融顶层设计、如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如何与城市金融分工合作等问题在全社会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对策建议:迫切需要根据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和未来愿景,在科学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进行一场农村金融大讨论,集思广益,把农村金融的重大问题分析清楚、琢磨透彻,然后据此进行顶层设计推动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大难题:金融供给不足。一是总量不足。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0》,从信贷资源配置看,不算县城仅乡村人口就占全国人口的36.11%,但却只有19%的贷款用于支持县及县以下,信贷配比与人口比例严重不匹配,也与乡村振兴实际信贷需求不符。二是产品不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县域主要提供存贷汇和缴费等传统产品和服务,纯信用贷款、理财、外汇、财务顾问等产品和服务较少。三是服务不足。截至2020年底,虽然全国已有农村现金服务点15万个左右,但与69万多个行政村相比,数量仍然不够,而且这些服务点只能够提供存汇缴等基础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物理网点数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率等都还有待改进。

对策建议:需要根据乡村振兴、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际,统筹研究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的长效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县域回流、向乡村下沉,使农村金融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第三大难题:金融创新滞后。一是创新动力不足。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比较,工作环境较差,薪酬待遇较低,体制机制不顺,创新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二是创新制约较多。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人才匮乏,科技落后,资产流转难,不良处置难,制约创新的因素较多。三是创新产品较少。农村金融产品仍然以信贷、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为主,信贷产品以抵押、担保居多,信贷、保险和期货业务融合创新不足,涉农信贷期限错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拓展抵质押物范围的进展较慢,适合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较少。

对策建议:需要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改善外部环境,加大政策扶持,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动力,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不断满足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第四大难题:产权流转困难。我国农村产权主要包括资源性的产权和经营性的产权。资源性的产权如耕地、房屋、宅基地、林木等,经营性的产权如股权等。近年来,农村资产确权步伐加快,耕地、宅基地、集体林基本完成确权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流转困难。目前,全国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少,地方交易平台虽然数量众多但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导致多数交易只能局限在本地进行,交易范围窄、交易对手缺乏、交易变现难。

对策建议:需要建立全国层面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并实现网上网下无缝衔接,允许企业、集体组织和自然人以较低成本甚至免费进入平台进行交易,解决产权流转难问题。

第五大难题:抵押担保缺乏。一是抵押担保资产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权和林权是农村地区主要抵押资产,考虑到《民法典》明确禁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除少数试点地区外,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受到转让对象、范围等诸多约束。二是抵押担保资产估值难。农村地区评估中介服务机构少,加上评估资产交易不活跃,抵押担保资产的公允估值难。三是抵押担保资产流转难。多数县域没有全国性产权交易平台,银行机构取得抵押担保资产后很难对外转让。

对策建议:需要在建立全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资源资产确权力度,利用新技术拓展包括动产在内的合格抵押担保资产范围。同时,创新更多不需要抵押担保的纯信用金融产品。

第六大难题:业务区分度差。农村金融是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的混合体。如何科学准确区分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商业性业务,政府不需要给予政策扶持,可以完全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对政策性业务,由于其达不到商业可持续,必须由政府给予政策扶持才行。目前,我国对这两类业务的区分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判断标准和调整规则,多数采取对机构或区域优惠的方式取代,如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补贴和“三农”业务的界定等。

对策建议:有必要建立健全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的科学判断标准,并用业务政策优惠取代对机构或区域的政策优惠,推动更多银行业机构参与农村金融。

第七大难题: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村金融中的政策性业务,由于其风险大、收益低、普惠明显并带有强烈的政策导向,不良率相对较高,财务可持续性差,正常商业化方式难以持续推动,需要国家层面出台配套扶持政策。目前,货币政策中支农再贷款申请条件严格、额度受限、期限短、利率高,财政补贴力度小、期限短,税收优惠幅度小、期限短,监管政策差异化不够,政策性担保能力有限等,配套扶持政策力度不能完全满足政策性业务的发展需要。

对策建议:需要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统筹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性业务长期管用、力度足够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第八大难题:双重风险影响。农产品受到市场风险和气候风险的双重影响,导致农村金融不良贷款率比银行业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仅在40%左右,信息化水平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严重不足。对于市场风险,由于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多数农业从业者无法及时掌握整个农产品市场供需变化信息,导致生产和价格时常错位,价格波动频繁,蛛网模型特征明显,“谷贱伤农”时常发生。对于气候风险,由于自然灾害无法准确预测,加上相关保险发展滞后,小规模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风险巨大。

对策建议:需要从全国层面,建立农产品产量、价格预测和动态调整机制并及时向农业从业者发布相关信息,同时提高气象预测准确性,加大相关保险产品创新,为农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九大难题:退出机制缺乏。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银行机构市场退出难。与城市金融比,农村金融比较优势差,愿意积极主动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本身就不多。同时,考虑到农村金融网点主要分布在县、乡、村,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和小微企业,随着行政层级下降,服务机构不断减少,有的乡村只剩下一家银行机构提供服务,如果撤销网点或退出市场,极易形成金融服务空白。为落实普惠金融服务政策要求,一些为农村金融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事实处于“撤销骂死、不撤销亏死”的尴尬境地。

对策建议:应因地制宜,允许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有两家及以上银行机构的农村地区,在确保至少保留一家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提下允许其他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整合网点或退出市场;对只有一家机构的地方,应对该网点及其业务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确保其商业可持续。


网站编辑 - 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