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专题>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农村金融大有可为!

来源: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本社记者李美 发布时间:2022-04-28

在银保监会的指导支持下,第三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福建会议(线上)于2022年4月27日开幕。来自银保监会的各位领导,农村金融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以及全国30家省级联社(农商银行)理事长、董事长相聚“云端”,共话绿色金融,共谋绿色发展,聚焦省联社改革、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风险防控、高管队伍建设等农信热点难点话题,共绘农信改革发展新篇章。

4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就“乡村振兴与金融支撑”谈论了几点看法。他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金融支撑必不可少。针对农村金融面临的挑战,他提出了“三个更”:一是更准确的定位;二是更精准的服务;三是更创新的产品。

稳中求进要求稳住农业基本盘

2021年“三农”工作持续向好,张红宇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持续丰收,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基本食物需求。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

张红宇表示,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强,国内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他认为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

对此,张红宇强调,认识要清醒。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农产品供需平衡难度越来越大,进口依存度持续攀升。2022年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要守住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底线,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瞄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任务,构成稳住农业基本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改善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牢牢守住“三农”基本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自己的粮食。保障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坚持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观,既要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准则,也要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底线思维。

对此,张红宇强调了五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将耕地保护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央对地方实施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二是藏粮于地,要抓数量和质量提升。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三是藏粮于技,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解决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四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最大限度确保粮棉油糖菜肉等大宗农产品稳定供给。五是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通过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等政策融合,让农民有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张红宇认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一是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聚焦已脱贫群体中的易返贫农户,强化监测帮扶,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确保工作不留空档。二是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县帮扶力度。实施补短板和促发展项目,加大各项政策的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是要抓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充分就业,巩固成果,持续发展。

张红宇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的工作要求非常明确,件件都是重大的产业和民生问题,事关大局,都与金融支撑密不可分,需要有所作为,力争取得新的成效。他提出了三个“全面推进”。

全面推进乡村发展。要瞄准乡村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县乡物流共同配送,推动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关系。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挖掘乡村产业的文化传承、生态维护等多重功能和多重价值,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上而下,农民参与,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以县域经济为中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不盲目大拆大建。立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总结推广各地清单制、积分制和数字化乡村治理典型。发挥好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社会氛围。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金融支撑大有可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金融支撑必不可少。

近年来,国家在金融改革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结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三个大的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现在农业离不开金融支撑,尽管我们已经构建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这种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投入、补贴、税收、基础设施、科技等,但是更包括金融信贷和农业保险。”张红宇说。

张红宇表示,相对于每年几百亿的农业补贴,包括1-2万亿的预算内财政支农安排总体上都是有限的,发展现代农业更需要每年几万亿,十几亿,几十万亿的金融供给支撑。2020年仅普惠金融贷款金额为21.5万亿,同比增长24%。

此外,这几年为满足普通农户和各类新主体的金融需要,金融部门创新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金融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仅农业银行2020年推出的“三农”金融产品就达230个。2019年农业保险仅在扶贫领域的专属品种就达425个,2021年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保费收入达965.18亿,为1.8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78万亿。

张红宇表示,农村金融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创新努力,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机构多元(政策、商业、合作),产品多元(金融、保险、信贷、信托等)以及服务多元(实体、互联网)的农村金融支农强农框架体系,比较好的满足了金融需求方,主体多元(普通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需求多元(短期贷款、长期贷款、小额普惠以及大额贷款)以及组合多元(单一信贷、单一保险向金融+保险、金融+保险+信贷等多元化转化)要求。

“但挑战也随之产生,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众多非金融机构进入金融领域,比如互联网公司以及大型农企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张红宇强调。

一方面极大地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均衡的压力,大型农企以及运行良好的合作社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但由于长尾效应,普通农户的金融需求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另一方面,过度竞争使众多中小农村信用社生存压力过大,部分合作金融运行困难重重。简而言之,对金融需求方而言,小农户小额金融需求仍然困难;对金融供给方而言,部分信用社、农商银行生存不易,发展更难。

面对以上问题,农信系统该如何在生存的前提下发展壮大?张红宇提到了“三个更”。

一是更准确的定位。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工定位不一样,要有统一市场和有序运转良好的金融系统。但也不能无序竞争,防控风险是中央在稳定金融方面重中之重的目标选项。一方面,应该提供差别化的支持政策以满足不同的金融主体;另一方面,要强化相关行为监管。

二是更精准的服务。不仅要盯住大农企,不仅要盯住好产业,还要落实中央的要求,服务于普通农户,包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

三是更创新的产品。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大数据平台和应用场景,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诉求,让金融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强力支撑。

网站编辑 -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