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专题>

艾毓斌: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助力“30·60双碳目标”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艾毓斌 发布时间:2022-04-26

作为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农信社在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助力“30·60双碳目标”方面大有可为。为此,艾毓斌提出:

进一步加快绿色金融顶层设计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必然要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大势,主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结合农信社实际,加快制定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到全方位的业务经营之中。二是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设计一个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全方位的组织架构体系和管理机制,专门负责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客户扩展、信贷投放等,全面提高绿色金融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三是构建专门考核体系和长效发展机制,结合外部监管要求和内部发展需要,逐步加大对经营单位绿色金融业务的考核力度,建立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加大专项资源投入力度,引导经营单位聚焦重点业务,推动绿色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四是打造绿色金融品牌,在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农信社实际,进一步将理念、标准、业务、产品整合打包,形成统一、完整的绿色金融品牌。

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作为资源配置中枢,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挥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等金融功能。一是围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结合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专项再贷款等政策,积极研发精准高效的绿色信贷产品,积极参与绿色债券等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积极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金融的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功能,积极开展结算与存管服务、碳资产管理服务,积极探索碳期货等新兴碳金融业务,开展碳资产等融资产品。三是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相融合,深刻分析绿色金融标准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联系,将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与绿色农林牧渔业、支持小微相结合,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相互促进。

构建具有绿色基因的体制机制

绿色金融业务的信用审查维度、授信与定价依据等均有别于现有一般投融资,需要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治理机制。一是优化绿色信贷制度体系。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授信审批流程、定价机制等信贷体系,引导信贷资金主动流向低碳、环保、绿色产业领域。二是探索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多维度识别体系。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内嵌到客户准入、尽职调查等环节,研发 ESG 评级系统,防止信贷资金投向与国家环保政策相悖的产业行业和高污染高耗能领域。三是强化绿色金融保障机制。针对绿色新兴业务前期投入大、当期收益低、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增加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资源投入,使业务资源配置与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相匹配。

主动加强绿色金融外部合作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全方位变革,需要政府、财政、金融、环保、产业管理部门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协同合作形成强大合力。一是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积极了解地方政府低碳发展相关规划与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专项资金,与地方政府共同开展绿色投融资项目。二是与政策性基金展开合作,目前已有相关实践探索,形成了银行作为委贷行承担基金的委托贷款业务、银行提供保函保障基金安全、银行与基金一起为企业提供贷款等多种合作模式。三是与相关部门合力共建绿色信用信息平台,发挥好农信社信用数据积累的优势,积极与产业投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等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加大绿色金融投入

据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未来30年“碳达峰、碳中和”投入规模介于150-300万亿元之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应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持续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水电风光气”等清洁能源产业信贷支持力度。要因地制宜积极支持水风光等能源资源开发以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二是积极支持有机农业、节水技术应用等生态农业项目,助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以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循环农业发展,助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三是做好生态固碳等金融服务。农信社可以与生态环境、林草局等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对接,加强对涉及碳排放权相关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从政策、产品、营销等方面做好引领、指导。四是主动对接国家的相关项目,加大绿色债券投资力度,符合条件的农信法人机构可以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碳中和债券、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等,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三农”领域绿色产业项目融资。

加强绿色金融风险管理

面临各类气候变化风险和转型风险挑战,要前瞻性研究谋划,积极主动识别、应对和防范,提升绿色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一是树立严格的风险管控意识,将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公司战略和偏好管理,评估绿色金融风险的中长期潜在影响,设置气候相关风险敞口具体目标。二是建立绿色金融风险治理机制和管理架构,将绿色金融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适应性丰富完善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将绿色金融风险纳入投融资业务全流程,完善投前、贷前风险评估和投后、贷后风险管理。三是丰富绿色金融风险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定量分析环境风险敞口在未来各种情景下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四是统筹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提升环境与气候风险的适配管控能力,做好对市场主体的风险监测,积极预防系统性风险。

持续加强能力建设

绿色金融业务专业性很强,需要具备环保技术、法规和金融兼备的复合型能力来实施。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强绿色投融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备绿色投融资专业素养的队伍,并持续加强能力建设。二是提升投研能力。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加强对绿色金融产业政策、标准、产品等领域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新兴课题的研究。三是提升绿色项目定价能力。绿色金融产品底层资产与传统金融产品存在差异,相应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定价、风控策略均存在差异,应强化绿色项目识别能力提升,对绿色项目企业、客户进行细致分类,进行差异化管理,提升绿色项目风险定价能力。

网站编辑 -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