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专题>

改革大潮涌 扬帆正当时

来源: 作者: 江西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孔发龙 发布时间:2022-04-20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村信用社的平稳健康发展,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自2003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之一,江西省联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带领全省农信机构蹚水过河、滚石上山,在推动改革、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化解风险上落子破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农商银行改革之路。

探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践成效

改革试点以来,江西省联社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部署要求,抓住用好政策机遇,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动江西农信事业发展不断焕发新气象,为服务“三农”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破立并举,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积极推进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2004年5月成立了江西省联社,根据省政府授权履行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2008年,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法人的产权改革目标全面完成;2016年,江西86家农信机构全部改制为农商银行,成为全国第五个率先全面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的省份。

稳中求进,业务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固本强基、提质增效的工作总要求,主要业务指标实现快速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11月末,江西农商银行系统资产总额突破1.1万亿元,存贷款总量突破1.6万亿元,分别是江西省联社成立之初的15倍和22倍,业务规模自2008年起连续13年位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在全国农信系统排名稳步前移,进入战略定力最强、发展质效最好、改革力度最大、进位赶超最快的黄金发展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赣军”龙头银行。

创新驱动,经营管理得到实质提升。坚持“小银行+大平台”发展战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信息科技、营运清算、产品创新、规制流程、风控管理、企业文化、教育培训、政策咨询、后台集中作业等服务平台,为推进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管理与技术基础。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在全国省级联社率先完成流程银行建设,重构了“前台业务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作业模式;在全国农信系统率先撤并办事处、设立区域审计中心,搭建起“一部六中心”的行业审计架构,经营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各项改革创新工作走在同行业系统前列。

深耕本土,服务实体作出积极贡献。坚守服务“三农”的改革初心,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以占全省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85%以上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50%以上的农户贷款、25%左右的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率先实现了金融网点乡镇全覆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了充沛优质的金融活水,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成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农村金融的“排头兵”、普惠金融的“先锋队”。

破壁清障,风险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以深化改革试点为契机,借助国家改革扶持政策,推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不断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09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全面消化了近30亿元历年亏损包袱;2020年实现了高风险行全部退出,江西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全国3个、中国银保监会认定的全国7个高风险机构全部出清的省份之一,全省农商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等实现大幅提升,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经验启示

经过长期改革实践,江西农信发生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宝贵财富和制胜法宝,需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江西省联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对农村金融的全面领导,有力推动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农商银行落地生根。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也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条根本原则和重要经验。必须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嵌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中央经济金融工作大政方针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切实把农商银行打造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坚持支农支小这个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初衷,就是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实践充分证明,支农支小是农信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强底气。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坚持做小做散做特色,将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小微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群体等重点领域,在增强支农支小战略定力中穿越周期、夯实根基。

坚持改革创新这个动能引擎。回顾江西农信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从改革之初的“速度赶超”,到改革中期的“转型调整”,再到改革当前的“质量跨越”,都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从而实现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活力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的动力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改革创新是摆脱增长乏力、收获不竭动力的关键。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在推进改革创新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这个坐标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进程中,正是因为始终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才能成功化解历史包袱、战胜风险挑战、实现扭亏为盈。实践充分证明,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强化合规意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不懈抓好防控金融风险工作,不断提高农商银行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商银行基业长青、行稳致远。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探讨

作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标志和成果,省联社的成立在推动改革、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化解风险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省联社体制逐渐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深化省联社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2016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多年提及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提出了“保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等要求;在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我专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被国务院研究室采纳,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从监管部门要求来看,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意见,对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从自身改革进程来看,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已改制组建农商银行1569家,占农信机构法人总数的72%;安徽、湖北、江苏、山东、江西、湖南、广东、青海等8个省份已全部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加快推进省联社改革,既是形势所需,也是迫在眉睫,应从国家层面尽快启动新一轮省联社改革,集中力量把农商银行办成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强的金融支撑。

积极探索差异化的改革模式。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特点、金融发展环境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现状等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探索中,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部署要求,继续由各省级人民政府主导,按照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省联社改革模式,进一步推动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坚守支农支小定位、防范化解风险,努力构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合理制定依法管理履职清单,科学界定省联社职责边界,建立形成战略决策科学、风险偏好审慎、制度执行到位、监督约束有力的治理运行体系。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将管党建、管风险、管方向、管服务、管干部和管资本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行业管理和公司治理水平,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全面助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科学制定系统化的改革政策。省联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协调联动。比如,在金融监管体制上,应根据省联社及农信机构所处经营环境、资产规模、风险状况等因素,不断健全和完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在公司治理、监管标准、监管方式等方面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改革资金来源上,可支持省级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等形式统筹解决;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应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股权转让、资产确权登记、抵债资产接收处置等相关税费;在化解金融风险上,可借鉴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做法,通过再次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或其他扶持政策,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能力。

优先启动成熟化的改革试点。“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成功做法。目前大部分省份已经向中国银保监会上报了深化农信改革的方案,同时,广东、海南、江西、江苏、陕西、安徽、山东、福建、湖南、吉林、浙江、四川等12省份把推进农信社省联社改革列入“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箭在弦上。为实现改革效益最大化,有效降低改革风险,应优先选择在已经全面完成农商银行改制、更加具备改革条件的省份率先开展深化省联社改革试点工作,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全国农信摸清路径情况、积累宝贵经验,蹄疾步稳地闯出农村金融改革的新天地。





网站编辑 - 李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