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专题>

二十年正青春:农商银行的变与不变

来源: 作者:李书娜 发布时间:2022-04-19

2001年11月,以张家港、常熟等农商银行为代表的一 批农商银行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批在农信社基础上改制 组建的农商银行。自此,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的序幕正式拉 开。 

改制后的农商银行,带来更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经营 思路,一改以往“不正规”的面貌,逐渐成为地方金融主 力军,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算盘到计算器、PAD、手机;从靠人情拉存款到 把金融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从依靠“人海”战术做业务 到科技赋能业务发展;从只讲规模到发展又好又快;从 “杂牌军”到存贷规模市场占有率在当地连续多年位列第 ……农商银行在发展中成长,在发展中壮大。 

二十及冠正青春。今天,在农商银行改革及冠“成人 礼”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回顾农商银行发展历程, 以寻找其在新时代更好地稳步前行之道。 

从“大”到“小”,变的是模式,不变的是 使命 

2001年,改制后的农商银行为了快速走上现代化道 路,还在“稚嫩期”的农商银行唯一可借鉴的对象便是大 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其他商业银行引入人 才、技术等,迅速让农商银行有了现代化的“形”。 

从存款和贷款角度看,农商银行通过改革在激烈的 竞争中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许多农商银行存贷业务 规模连续多年在当地金融机构中位列第一。2019年末,包 括农商银行在内的农信系统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约30.6万 亿元和21.1万亿元,在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中占比分别约 为15.4%和13.3%;而在1999年末,农信系统各项存款余额 13358亿元,占金融机构总额的12.3%,各项贷款余额9225 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9.8%。

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农商银行把自身的传统行业优 势给丢弃了,逐渐走上了“贪大求洋”“垒大户”的规模 化扩张之路。个别农商银行的大额贷款业务一度占到其信 贷业务的90%以上,一些农商银行单户5000万元以上贷款占 各项贷款的30%左右。 

农商银行贷款集中度过高,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引起 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8年4月,原银监会农村金融部下 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额风险监测和防 控的通知》;2019年1月,银保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 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 见》。两份文件的下发为农商银行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即回归本源,坚守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定位,专 注服务本地,下沉服务重心。严格控制大额贷款投向和投 放比例,合理降低贷款集中度和户均贷款余额。 作为从信用社一路发展起来的银行机构,支农支小是 国家政策对农商银行的要求,也是农商银行的天然定位。 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无论农商银行的业务和客户结构如 何变化,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使命并未“丢失”。截 至2018年末,农村金融机构60%的贷款余额投向涉农领域, 提供了全国31.57%的涉农贷款和55%的农户贷款。

如今,在回归本源、支农支小的要求下,在乡村振兴 等国家战略机遇下,农商银行深耕本土、下沉重心,通过 整村授信、村银共建等,逐渐将信贷业务由大额转到农户 小额上来,逐步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一趋势可从 “小而美”的标杆——浙江乐清农商银行的转型发展中窥 见一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4万亿元的刺激下,房 地产等行业发展迅猛,不少银行机构也热衷于向大企业、 大项目发放贷款。业务巨量攀升,风险也相伴而生。2011 年,“温州炒房团”崩盘、企业倒闭、老板“跑路”…… 此影响,温州地区银行机构不良率激增。这一年,作为 温州本土农商银行,乐清农商银行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集 中度和最大十户客户贷款集中度分别为5.03%和23.41%。 

认识到“危机”的乐清农商银行开始提前谋变,逐渐 走出一条“小而美”的发展道路。截至2019年末,乐清农 商银行零售信贷业务占比超过90%,贷款户数12多万户, 其中,30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达到87%,个人贷款户均27 万元、企业贷款户均141万元,500万元以上贷款户数占比 仅为2.11%。近十年间,乐清农商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不良率分布区间为0.65%至0.98%,均未超过1%,而同期乐 清银行业不良率曾高达4.95%。 

“零售转型是外部形势所需,也是内部发展所要。农 商银行只有零售转型才能‘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走零 售转型之路是大势所趋。”吉林榆树农商银行党委书记、 董事长李国英谈到为什么要由“做大”转到零售业务时说 道。

如今,东北、中西部一些农商银行对公业务、大额贷 款的集中度仍然很高,不良率也大大超出监管范围。为取 得更好的发展,这些农商银行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 改革,由“做大”转为深耕“三农”“做小做散”,逐渐 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单一到多元,变的是产品,不变的是责任 

“改制之前,我们的金融服务单一、业务功能不全、 竞争力相对较弱,除传统存贷汇外,投资、理财、租赁等 业务基本空白。改制之后,重庆农商行细分市场需求,拓 宽特色金融服务,向企业提供信贷、投行、理财、资管、 租赁等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是重庆支持帮扶实体企业 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重庆农商行党委书 记、董事长刘建忠说道。 

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因素影响下,农商 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开始了多元 化探索。如今,已形成存贷、理财、债券等一体化产品体 系。金融市场成为支持实体经济的又一重要手段。目前, 在1569家农商银行中已有12家通过上市募集资本支持“三 农”及小微、实体经济发展。但不论产品、手段如何变 化,农商银行落实国家战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与 担当从未改变。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各地农商银行积极承 担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的责任,许多农商银行发放了当地 90%左右的扶贫小额信贷,有的还结合当地特色创新扶贫 产品,以金融活水“贷”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但农商银行对脱贫户 “扶上马、送一程”的责任并未停止,继续向他们发放 “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由“扶贫小额信贷”变为“脱贫 人口小额信贷”,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农商银行人的 责任与担当。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商银行担当起培育农村特色 产业的重任,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款产品,满足各类农 村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生猪贷”“茶叶贷”“药材 贷”“民宿贷”等各具地方特色的信贷产品如雨后春笋般 涌现。除此之外,各农商银行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推动 “两权”抵押贷款、猪牛羊活体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 押贷款等,以更有针对性的产品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担当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 

在普惠金融中,农商银行以“普”和“惠”为引领, 建立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在农村建立“便民服务站”“综 合金融驿站”等便民服务站,构建起“基础金融不出村、 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普惠金融生态。银保监会数据显示, 2021年三季度,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 59764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总额的32.3%。 

 2020年,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 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在“双碳”目标下,各地农商银行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 策,有效控制“两高”项目信贷规模,将信贷资源向绿色 农业、“专精特新”绿色小微企业等方面倾斜,探索研究符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绿色 信贷抵押担保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融 资等业务,在新的征程中担起绿色发展的责任。 

在新冠肺炎疫情、洪水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农商 银行人积极参与到抗击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有任务, 就往哪里去,为突发事件防控和重建工作提供坚强的金融 保障。同时,农商银行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组织员工 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此外,作为 当地企业,农商银行也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并且不少农商 银行设有助学金、体育基金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 当地教育、体育、文化等发展。

 从粗放到精细,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服务 

“您好,我想贷点钱养几头牛,你们可以贷款给我 吗?” 

“大爷大妈,这是我们农商银行新推出的产品,只有 您用时计算利息,不用一分钱都不收。” 

“以前贷款我们要上门找银行,还需要填写一大堆资 料,现在农商银行的人上门给我们贷款,在手机上填一些 资料,钱马上就到账了。”这是农户切身感受到的变化。 

“过去贷款要凭关系、玩权术,现在是网上直接办, 线上线下相结合,将贷款送到家门口;过去村干部到信用 社找关系,现在村银党建共建。”总结二十年来农商银行 业务方面的变化,一位在农商银行从业多年的董事长如是 说。 

 由农户上门“找贷款”,到今天的农商银行员工上门 “送贷款”,变化并非一朝一夕促成,这背后是外在的驱 动与内部的变革相结合的结果。 

在外部,二十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互 联网金融的崛起、民营银行的相继开办、利率市场化改革 等,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内部,传统的 存贷利差收入难以为继、服务手段粗放产生的操作风险及 百姓“怨言”等,均倒逼农商银行改变“坐等客户上门” 的服务方式,主动走进农户、社区,以更加优质更加精细 化的服务赢得客户、占领市场。 

“挎包精神”“三水精神”回归,老农信人骑上自 行车背着挎包,“早上一头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 一脚泥水”地走村入户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精神,经 过十几年的洗礼又重新回到新一代农信人身上。新一代农 信人借助新的服务手段——“助农综合服务站”“金融夜 校”“便民驿站”等向百姓宣传金融知识、提供信贷服务 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实现从“坐商”到“行商”、从“单 一服务”向“综合化服务”,真正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在零售转型的发展格局下,农商银行又通 过与村党支部党建共建的方式,选派优秀的干部员工,化 身“金融村官”、担任“第一书记”,直接参与基层社会 治理,并通过“整村授信”方式精准地向农户提供信贷服 务,真正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农商银行业务发展和百姓 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三方共赢。 

而在这些转变中,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科技的助力、 赋能作用。2010年以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农商银行 业务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 的催化下,金融科技已成为不少农商银行“弯道超车” 的利器。目前,在东中部大多数农商银行中,电子银行在 业务中的替代率已达到90%以上。从日常办公的无纸化, 到柜面业务的智能化,再到整村授信过程中手机“一键输 入”,再到客户的精准画像、精准营销……科技已不再是 金融服务的辅助,而成为金融精准化服务的推动力。

在科技赋能下,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也使得农商银行 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10月末,农村金融机构总资 产规模453850亿元,同比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21年三 季度,农村金融机构净利润1808亿元。以上市农商银行为 例,2019年10家上市农商银行合计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 净利润284.79亿元,同比增长12%,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 影响,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了强势增长。 

二十及冠正青春。经过了及冠“成人礼”的洗礼, 农商银行将以更加成熟、稳重的姿态,在国家战略的引领 下,坚守初心使命,挑起责任与担当,服务“三农”和小 微企业、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阔步前行。

网站编辑 - 杨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