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大农金>

融入青海“四地”建设 构建“大三农”新业态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王兴源 青海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发布时间:2022-03-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及在青海考察时均强调,加快推进青海“四地”建设,即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青海农信作为扎根高原沃土、服务青海农牧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强化政治担当,落实“两个确立”,传承农信人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使命中释放出新作为、新荣光,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青海农信服务“四地”建设 意义重大

支持“四地”建设是促进“三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指出,“到2035年,盐湖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基本建成。”青海盐湖资源极其丰富,柴达木盆地钾肥生产和销售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据国家自然资源部和青海省统计局统计,青海盐湖钾肥年产量624万吨,约占全国钾肥产量的56.72%,占世界钾肥产量的9.45%。因此,青海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是促进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盐湖资源开发利用是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支持盐湖产业综合开发利用将有效带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基础条件提升和以锂电为主线的盐湖锂产业链以及硼、铷等盐湖特色产业链的持续、高效、循环发展。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建成是一个持续升级扩能的过程,其间必将为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带来契机。同时,盐湖高技术的产业集群化必将反哺带动农牧业高效集约发展。

青海省作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为水电、风电、光伏产业链以及农牧民采用清洁能源提供了天然、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此,省委省政府也算好了煤炭转为清洁能源后的“生态账”和当地农牧民生活方式的“民生账”。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打造,势必会推动当地农牧业的提档升级,诸如“光伏羊”等新型农牧业新业态也将随之涌现,助推农牧业在低碳环境下“逆市上扬”,“三农”领域即将迎来新一轮大投入、大发展。

推进“四地”建设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对于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外延,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可有效解决青海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同时,推进种养殖结构调整,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引领乡村农业多功能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

“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规模将超过7万亿元,其中必然蕴含着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和业务拓展机遇。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有机农畜产业是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农信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经济转型升级中寻找新的市场,改善信贷结构、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而生态旅游业作为新兴服务产业,具备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特点,近年来更是成为拉动内需、带动消费升级的重要支撑之一。乡村旅游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银行经营转型和可持续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也是青海农信各级机构优化资产结构、提高收益水平、分散业务风险的内在需要。

农信机构服务“四地”建设有温度、有力度

近年来,青海农信秉承“成为大众更信赖、更尊重、更亲和的普惠金融工匠”的企业愿景,助力青海省经济发展,成为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服务最贴近群众的地方性金融机构。2021年,青海农信各项存款市场占比14.27%,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三位;各项贷款市场占比10.72%,居全省金融机构第四位。

(一)既有精度,更有温度,普惠金融工作扎实推进

力推信用体系建设,融入地方社会新治理。青海农信充分发挥自身点多、线长、面广的优势,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融入地方治理,为全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青海农信通过投产“三资”管理数字平台系统,不仅解决了政府在管理农村集体“三资”方面的难题,而且争取了账户和资金的实时联动,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助力建设富裕、文明、有特色的新农村。目前,青海农信累计评定信用县(区)16个、信用乡(镇)254个、信用村(社区)2921个、信用户69.45万户,覆盖面分别达38.10%、69.02%、70.43%、67.79%。青海农信创新研发“信e贷”线上农牧户贷款产品,累计通过系统全流程线上评定信用户3万户、授信24亿元,“信e贷”成为青海农信服务农牧户的“一把利剑”和“硬核”产品。

力显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青海农信将助推“五个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作为首要任务,明确投放重点,持续加大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清洁能源、乡村旅游、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公园、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等相关绿色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丰富“绿色+”信贷产品。2021年,青海农信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21.53%,增速达12.36%。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占绿色信贷余额的2.04%。

(二)既有力度,更有准度,“三农”市场地位持续稳固

扩展涉农产业广度。目前,青海农信发放的涉农贷款几乎占据了全省近八成的农牧业信贷市场,有力支持了全省涉农涉牧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青海农信不断拓宽对乡村旅游、高原美丽乡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田园综合体、特色村镇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累计投放农牧业基础设施贷款及“拉面贷”近8亿元。惠农金融服务点覆盖全省75%的行政村,“双基联动”办公室占全省村级总数的81%。

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维度。持续加大对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主体及牦牛、藏羊、青稞、枸杞等特色产业的金融服务力度,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特色化生态产业链发展,累计发放农牧民合作社贷款近2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近20亿元,为全省近40%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信贷服务。

农金服务“四地”建设仍存瓶颈与困难

融入“四地”建设,既是金融机构践行绿色发展的行动方向,也是抢抓全面低碳转型机遇、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金融支持“四地”建设面临的短板和问题,用战略眼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落实“四地”建设各项要求。

对盐湖化工及清洁能源行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一直以来,青海农信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对于工业及相关产业研究和投入不够,对于盐化产业的融资业务投入不够,尤其是在支持青海百万吨盐湖产业发展方面未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除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外,对其他小微企业的投放不足各项贷款余额的1%。究其原因,还是驻地农商银行与当地政府沟通不够深入,对企业的金融需求掌握不全面,对县域绿色产业结构、盐湖矿产行情了解不多,对当地工业建设了解不够。

行业投资回报期长,造成风险因素增多。目前,农信系统现有的绿色环保、能源类项目多为传统工业和低碳转型难度较大的行业,企业经营效率低、成本高,还款能力受限,造成此类项目贷款不良率高于全省各金融机构不良率近3个百分点,尤其是清洁能源产业,其居高的不良率容易造成客户经理“惜贷”“拒贷”心理。

专项领域人才较为匮乏。由于绿色金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涉及环保、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还要求人才具有风险评估、预算评估等专业能力。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评判,前期调查容易出现内容空洞、缺少专业支撑等情况,这大大提高了人才的筛选成本,导致农信系统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立足自身实际 全面服务“四地”建设

(一)主动躬身入局,拉近与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金融服务距离

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五家农商银行为主办行,深入企业,掌握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全链式”金融服务,强化银行产品与上下游企业的嵌入与融合,以企业链刺激银行产品链扩大供给,以银行产品链带动企业链良性循环。积极参与银团贷款项目,确保青海农信在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中的“一席之地”。

渐进式注入资金,助力盐湖产业重大项目落地。一是将金融支持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纳入同政府部门签订的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主动对接“组建中国盐湖集团、设立盐湖产业发展基金、成立青海盐湖大学、建设盐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任务项目建设。二是结合盐湖产业与轻金属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新能源以及碳中和战略,丰富“盐湖+”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生态的金融服务方式,针对重大项目,可采取小批次、小额度方式逐步介入,渐次提升农商银行信贷占比,强化与盐湖产业的黏合度。

嵌入式金融服务,强化支柱企业上下游“链式”服务。一是主动对接盐湖资源开发的优质项目,特别是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骨干企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制定贷款品种、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和偿还方式,促进产业整合,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二是加大对重点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支柱产业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入研究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服务综合解决新思路,促进盐湖产业绿色、一体化经营发展。三是突出农商银行地方性和灵活性的经营特色,把盐湖产业体系中涉及的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研发盐湖产业系列金融产品,助推盐湖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契合绿色发展理念,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

目前,青海电网总装机405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达90%、新能源装机达60%,由此,青海新能源进入“大基地”和产业高地时代。对此,青海农信要加大与各新能源企业的沟通协调力度,强化与能源、财政部门合作,共同研究金融支持政策,旨在解决目前行业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为新时期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发展注入活力,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多元化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一是建立涵盖绿色信贷、绿色支行、绿色“三农”、绿色债券、绿色存单等多元化产品和全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加大信贷政策倾斜和资源保障力度,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倾斜,鼓励各农商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二是以建设普惠金融试验区为契机,主动对接节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具有较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项目,推动县域绿色现代农业发展和清洁能源普及。三是对泛共和盆地、光伏、风电、水电及水光互补项目等,发挥自身“短、频、快”的资金优势,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结算融资、财务顾问等金融解决方案,力保落地企业的金融服务主动权。

定制化出台清洁能源产品服务。一是推出定制化绿色信贷服务,制定支持绿色信贷等绿色业务的激励机制,提升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清洁能源供应链企业的绿色信贷业务比重,适时推出“碳中和”信贷额度以及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产品,通过组建银团发放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二是加大与保险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清洁能源财产保险服务方案,量身定制碳排放相关保险产品,通过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为企业增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利用大数据平台信息,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方式开展全产业链融资支持,对与清洁能源核心龙头企业紧密相关的能源输送、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产业,通过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等产品大力支持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三)立足高原特色,服务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周期产业

针对生态、文体和旅游产业融资特点和需求,升级金融产品服务外延。围绕“生态+”“文化+”“旅游+”“体育+”等形式列出清单,明确项目,精准支持。各级农商银行应立足扎根乡村、服务农牧区的人脉和经验,力争在新一轮高原文旅项目中再添新份额。

做加法,促进生态旅游大发展。一是结合生态旅游产业的先导性产业属性,把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运营管理以及重点特色项目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新重点,在信贷规模、审批流程、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重点支持信誉良好、品牌特质明显、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资源优势,加大帮扶力度。二是探索开发符合高原旅游特色的保险产品,引导涉旅企业购买相关商业保险,与保险公司共同探索针对自驾游、徒步探险、登山探险等旅游方式的金融产品。三是加快涉生态旅游企业及商户的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企业信用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等平台,定期更新文化旅游企业信用信息,进一步改善文化旅游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

做乘法,构建生态旅游金融大体系。一是拓宽生态旅游业担保渠道,建立银担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逐步消除信贷资金投向生态旅游业的担保物“梗阻”,使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生态旅游行业。二是针对生态旅游投资规模和资金需求大的特点,结合政府旅游发展规划和具有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积极争取政府在财税、奖补方面的政策。三是要清醒认识到乡村旅游业不只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农信机构要以休闲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将其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予以支持,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做好文章,适当降低旅游企业的贷款准入门槛,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为农业观光、农家餐饮、民俗活动等乡村绿色产业提供积极有效支持。

(四)深耕“三农三牧”,贴近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金链条”

结合“生态青海、绿色农牧”高地建设要求,围绕村集体经济、各类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家庭牧场等,构建服务农畜产品经营体系,强化金融产品配套与供应,打造富有各地特色的专有方案,更好地满足其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确保青海农信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再建新功。

牢守发展“农畜产品”的为农本分。一是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支持与农畜产品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供给。围绕牦牛、青稞、藏羊、油菜、冷水鱼、枸杞等特色优势产业,对接全省40家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475个参与到联合体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对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形式组建的大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价值开发方面,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环节的金融支持。三是通过介入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以“三牲贷”产品为依托,助推打造绿色有机“青字号”特色畜产品品牌。

凝聚助推“绿色农牧”的为农情怀。一是结合县域经济特色,重点支持农牧类小微企业和养殖大户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借助发展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有利时机,支持产业链经营行业延伸,向产业化经营企业提供配套金融解决方案。三是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和精深加工水平,在农畜产品产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建设方面提供金融支撑,推进农畜产品流通良性发展。

青海农信融入“四地”建设,必须要有“大三农”的博大胸怀和长远眼光,充分运用金融产品的灵活性、流动性以及活络经济的润滑性,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构建“大三农”金融生态圈,打造金融服务“四地”建设的新业态,助力新青海建设,实现政银企多方高质量发展。

网站编辑 - 古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