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大农金>

稳住农业基本盘 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作者:张红宇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发布时间:2022-03-25

随着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把握正确方向、夯实农业基础事关重大。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确保稳产供给,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三农”工作面临国内外多重考验

2021年“三农”工作持续向好,粮食产量保持十八连增,连续七年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总量达到13657亿斤,比2020年增长2%,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增长态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持续丰收,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农业农村改革成效显著,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但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特别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持续增长,消费持续升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压力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依存度持续攀升。2020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948亿美元,2021年1~10月,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1140亿美元,历史性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包括大豆在内的中国口径粮食进口量越来越大,2020年进口量达1.43亿吨,相当于我国粮食产量的21%,粮食对外依存度已达18%。2020年进口肉类991万吨,乳制品328万吨,意味着我国肉类和乳制品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11%和35%。从中国口径粮食到肉类等大宗食品都需要靠进口弥补供应缺口,意味着实现供需平衡难度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速面临稳中趋降,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贡献减弱以及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缩小不明显等多重困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任务仍然艰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牢牢守住“三农”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稳定和谐。

确保粮食安全 端稳“中国饭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当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观,既要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方针不动摇,也要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底线思维。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必须确保18亿亩耕地、17.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8亿亩口粮播种面积,从耕地总量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瞄准以基因技术为标志的农业前沿科技,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以提升大豆、油料、玉米单产水平为突破口,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的基础上,通过集成、融合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大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最大限度保障粮食、油料、生猪、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稳定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和多元化需求。

务必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一方面,坚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安排,推进经营权有序流转,形成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基础,使种粮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有规模收益。同时,致力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通过托管、半托管等生产性服务,降低种粮农民生产成本,节约生产费用,间接提高种粮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灵活运用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等多种政策工具,增加收益预期,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切实抓好落实党政同责制度,保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2022年是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第一年,要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主动抓粮的责任,不断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务必发挥制度作用,见到效果。

落实监测和帮扶机制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首先要守住来之不易的成果,要充分认识到一些地方脱贫基础还比较弱,部分脱贫群众的返贫风险依然较高,个别返贫现象可能随时出现。必须防止精神松劲懈怠,防止政策急刹车,防止帮扶一撤了之,防止贫困反弹,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应该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脱贫地区农民收入超国民经济增速,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超全体农民收入增速,夯实共同富裕目标基础,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不再出现绝对贫困现象的基础上,调整工作思路,构建长效机制。绝对贫困具有阶段性、特殊性和区域性特征,但消除了绝对贫困,还有相对贫困问题,而相对贫困问题则表现为长期性、普遍性和全面性特征,必须建立相应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打赢持久战。从短期政策看,设立五年过渡期,虽说摘掉了贫困帽子,但不摘政策、帮扶、责任、监管。从长效机制看,需抓两个关键措施,一是抓产业发展。脱贫地区要确保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总量增长,自给率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利用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多元的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特色富民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充分释放农业多重功能,农旅结合,农文结合,农工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业内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二是抓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的脱贫方式。促进脱贫地区人口充分就业,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选择。

抓好乡村振兴三项重点工作

乡村振兴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面发展,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振兴,要充分释放乡村在产品贡献、生态维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乡村振兴要求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农民要实现具有爱农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转变;农村要实现环境好、有特色、生态优和多类型的社会化进步。为此,要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丰富乡村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打造美丽宜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返乡入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采取多种合作和联合方式,与普通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让普通农民更多享受产业增值收益。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以县域经济为中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引领,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打造“数字乡村”,将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聚焦农民“急难愁盼”问题,加大教育、医疗救助、社会保障方面投入,夯实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基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传承发展优良的农耕文化,倡导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社会氛围,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分阶段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既是发展要求,也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为此,要有坚定的信念,在国家促进共同富裕的纲领框架下,一方面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置于重中之重,致力于在短时期内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出台有利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政策、重大行动、重大举措。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因此,要有阶段性目标设定,以10年或15年为期量化、细化节点要求,制定农民收入增长目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规划,包括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预期要求。长期目标要有约束性,年度目标保持足够的弹性。要有具体的行动,增加农民收入着力点是创造一次分配中收入持续增长的良好环境,优化二次分配中收入稳步提升和保障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要聚焦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集约资本、技术集成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从业农民的综合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增加从业者在农业内部的就业机会。二是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统筹资源要素,支持农村创新创业,加快乡村经济多元化。鼓励发展家政、养老、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和手工制作等特色产业。支持以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灵活就业。三是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和所得。四是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收入补贴长效机制,加强农民生活兜底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要更加注重向低收入群体、脱贫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以及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网站编辑 - 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