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邮箱
首页> 管理>

提升内部审计价值 护航高质量业务发展

来源: 作者:袁锡恩 邓沛豪 广东东莞农商银行审计部 发布时间:2022-03-25


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内部审计同时扮演着履行金融安全守卫者和金融发展促进者的双重角色,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经营,对夯实风险防控第三道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为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内部审计服务于业务发展。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尖兵、利剑与参谋的作用。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对风险进行识别,还能够为银行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实践表明,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无论是在提高商业银行运作效率、增加银行价值,还是在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稳健发展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内部审计最终是服务于业务发展,是实现业务稳健发展的必要手段。

内部审计与业务发展相生共荣。商业银行要想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控制风险。内部审计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漏洞,提出针对性审计意见,促进被审计对象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越强,持续发展能力也就越强。业务发展则是通过做大业务规模和做大利润水平,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但过度追求业务发展必然会引发较大风险,而单纯强调风险控制又势必会影响业务发展。因此,内部审计与业务发展必须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平衡发展,务求以最小的风险代价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益。

三点发力 实现审计价值再提升

(一)深化审计发现是提升审计价值的出发点

审计发现是指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对被审计对象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审计要有价值,必须从人员、系统、执行等多方面锻造较强的审计发现问题能力。

1.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审计队伍。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素质决定了审计效果,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需要注重提升“三项能力”:

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主要通过规章制度学习、审计案例研讨、业务技能培训、经验共享交流、参加资格认定考试等形式实现。

提升审计人员主动思考能力。思考能力是学习与实践的产物,审计理论学习与审计实践缺一不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将思考成果转化为书面总结、书面报告、书面建议等成果。

提升审计人员数据分析能力。数字化审计时代的到来,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能够熟悉运用各种审计工具,特别是SQL等数据分析工具,懂得根据审计需要建立专题、预警、查询模型。

2.运用数字技术,改进审计实施方式。破旧立新,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是大数据时代开展审计工作的主流趋势。

研发实战导向审计模型。运用信息化审计系统,建立独立数据集市,基于业务特征寻找不同系统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由审计人员自主开发与项目审计、人员审计或审计监测相适应的审计模型,作为审前分析以及线索摸排的重要工具。

应用数据先行审计模式。远程审计是运用各种数据分析技术,找出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锁定审计线索,确定需要深入排查的人和事,然后交由现场审计人员进行核实和确认。通过实施非现场审计,可大幅节约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并且减少对被审计对象正常工作的影响。同时,非现场审计还可以在无需被审计对象提供资料的情况下开展摸排分析,进一步提高了审计独立性和灵活性。

实施全面覆盖审计行动。全样本审计能实现风险全覆盖,提高审计准确性。同时依托大数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异常业务信息“合理怀疑”,辅以现场“小心求证”,从而最大程度地防范潜在风险。

3.强化风险感知,提升审计发现深度。对于审计工作而言,加强人才培养、运用科技手段,其最终目标之一是提升审计发现问题的深度。

提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能力。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受限于自身对风险敏感性不足,而仅能发现了部分浅表性问题,遇到部分可疑风险线索时并未深入挖掘,从而错过一些深层次的审计发现。例如,一笔不良贷款债权转让业务,里面的抵押物由购买债权方承接,其后又以该抵押物获取授信。对于该类业务,审计除了应关注抵押物评估价值是否偏高与授信金额是否合理外,还要考虑购买债权的资金是否属于信贷资金,是否来源于债权出让机构,新增授信是否存在“以贷还贷”的情况,并通过分析信贷档案和资金流水、质询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核查,确定是否存在深层次问题。假设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只停留在贷款户抵押物评估过高、授信金额计算不审慎等问题上,没有沿着风险线索进一步深入挖掘,将会容易导致审计结论不全面,审计价值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提升透过“点”认识“面”能力。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较大风险时,应以此为线索 “铺开”排查,深入了解有关风险是属于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例如,审计发现一笔贷款用途不真实,通过核查其他贷款用途情况发现只是个别现象,则意味着被审计对象对贷款真实用途把控比较严格,风险可控;反之当贷款用途不真实是普遍现象,被审计对象的信贷资产质量风险隐患就不容忽视,需要深入分析成因,及时向上级和业务主管部门提出风险提示,尽早介入处置。

(二)夯实问题整改成效是提升审计价值的着力点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对象根据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对其自身存在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其实质是依托审计发现帮助被审计对象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保障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保持应有的审慎,是实现审计价值的主要途径。“三项机制”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夯实整改成效。

1.建立问题与问责的“双库”跟踪机制。

一方面建立审计问题库。以项目为单位,将审计发现问题逐一录入审计信息系统的问题库模块,并据此跟进整改情况。同时,由被审计对象将审计发现问题性质与整改进度作为日常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建立审计问责库。以项目为单位,将需要执行问责的审计发现问题逐一录入审计信息系统的问责库模块,其中对于主动违规、屡查屡犯或者性质较为严重问题对应的问责情况,纳入员工评优、提拔的参考依据。

2.建立直接与间接的“双层”整改机制。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对象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被审计对象本身,承担直接整改责任,需要根据审计意见,建立整改台账,逐一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期限和责任人,定期跟进整改进度并反馈审计部门。第二层面是对于苗头性、倾向性的共性问题,应通过审计通报、风险提示等形式共享至有开办同类业务的其他机构,由其承担间接整改责任,主要是依据有关问题情况组织落实自查自纠,以及做好风险的事前防范。

3.建立审计与被审计的“双向”沟通机制。

在整改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因职责定位、制度理解等各方面不尽相同,难免有时会认为内部审计是“鸡蛋里挑骨头”,从而敷衍应对,影响整改效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应更加坚定审计服务集体为一线赋能的信念,主动搭建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桥梁。首先可通过高级管理层出席的监督联席会议、审计整改座谈会等方式,就审计发现的主要风险进行磋商探讨,分析利弊、提出建议,为后续整改工作做好基础铺垫,扫清沟通障碍。其次,在整改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既要掌握整改进度,也要了解整改困难,尤其是受制于客观条件无法按既定计划推进的,需要及时协商调整,在职责范围内给予被审计对象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另外,合理安排现场与非现场结合的后续审计周期,客观检视整改效果,防止问题在同一环节屡查屡犯。

(三)强化审计成果产出是提升审计价值的落脚点

审计成果是指在实施审计程序后,审计人员通过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审计成果是衡量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是审计机构最终形成的核心产品,是审计价值的集中体现。

1.在全面覆盖基础上突出审计重点。

全面覆盖,就是根据监管要求和行内不同时期的业务开办情况,在年度审计计划中,将审计项目划分为常规审计、重点领域、增值服务三类,在不同类别中分别部署具体项目,实现全业务条线和全机构(含并表机构)的审计监督覆盖,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突出重点,就是基于全面覆盖,配置更多的审计资源,集中主要力量对行党委、高级管理层关注的、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进行审计,例如重点领域类的资金业务、信贷业务专项审计,增值服务类的战略规划推进情况、主要业务经营成果绩效审计等。

2.在审计发现基础上发挥参谋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审计价值增值为己任,从审计数据上入手,着眼于审计发现的风险,从中找出普遍性、规律性特征,挖掘倾向性、苗头性及共性问题,对问题的成因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围绕制度缺陷、管理漏洞、体制障碍等维度对改进工作提出建设性建议,包括风险防范建议和促进业务发展建议,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助力业务发展行稳致远。

3.在总结归纳基础上提升展示能力。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展示载体。要写好审计报告,至少包括交流积累以及提笔书写两个环节。交流积累方面,可围绕审计项目或审计案例建立审计团队内部的经验交流平台,以及跨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平台,促进审计人员梳理清楚审计发现问题的脉络,提升审计技能和业务知识,为写好审计报告积累足够的基本素材。提笔书写方面,对于文字表述,要条理清晰、简明规范、直奔主题;对于审计事实,要善于分类归纳,按照重要性、风险性原则由高至低进行归类排序,善于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对于审计意见,要全面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整改和问责建议,避免经验主义、泛泛而谈。


网站编辑 - 李金津